【如是觀史】聊齋的影響力

文/余遠炫 |2023.12.04
253觀看次
字級

文/余遠炫

《聊齋志異》是清朝文學家蒲松齡的傳世之作,但是這本書卻一直要到清朝乾隆三十一年才出版,距離蒲松齡去世已超過半個世紀。

也就是說,《聊齋》的成功蒲松齡生前並沒有看到,而是在他去世多年之後才獲得注目,而且愈來愈受到重視。他的短篇小說,甚至成為後世影視戲劇的材料,書中的故事〈聶小倩〉變成了電影《倩女幽魂》三部曲,不但捧紅了張國榮、王祖賢等人,更成為影視經典。

蒲松齡一生窮困潦倒,雖然十九歲就風光考上秀才,但接下來的鄉試,從二十一歲考到六十三歲,始終屢試不第。蒲松齡約在四十多歲時完成《聊齋》全文,並受到當時的大文學家王士禎的欣賞,甚至傳說他想要收購《聊齋》的手稿,但被蒲松齡拒絕了。一直到去世前,蒲松齡仍陸續增修刪減《聊齋》的內容。

《聊齋》的第一篇〈考城隍〉,描寫姐丈祖輩宋公生病做夢,夢見自己跑去參加城隍爺招考,考官有關聖帝君等神佛。宋公在試卷上寫著:「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深深獲得考官的認同,所以就要他去河南擔任城隍爺,但宋公要求等母親過世後再就任。九年後,宋公的母親去世,料理完喪事後他也跟著離世,到河南當城隍去了。這篇〈考城隍〉,也被視為是蒲松齡的「孤憤」代表作。

聊齋的特色是用文言文寫作,蒲松齡之後,有許多學者學習他的方式創作,而且取得不錯的成績。像是《四庫全書》的總編輯紀曉嵐,就在編書之餘寫了《閱微草堂筆記》,記錄許多神鬼妖狐的故事;而以〈祭妹文〉聞名的大才子袁枚,則寫下了《子不語》一書,書中敘述的雖然全是怪力亂神,但也透過過鄉野傳奇講述了一些道理。

紀曉嵐與袁枚,有「北紀南袁」之稱,不見得看得上蒲松齡這號人物,但卻在無意間受到蒲松齡的影響,開始了以文言文書寫的志怪短篇小說方向。蒲松齡的影響散得很廣,許多不同世代的人,因文字、戲劇、影視甚至音樂而認識《聊齋》的故事與內涵。

一部《聊齋》,讓蒲松齡不再寂寞,名垂後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