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不說也罷

文/謐謐 |2023.12.01
893觀看次
字級
楊芙「片狀的黃」展覽作品。圖/謐謐

文/謐謐

走進展間,那個鋪滿培養土、擺置著腐敗中的南瓜及水果的展間──名為「片狀的黃」的展覽,但這似乎是藝術家楊芙「不得不」的命名,之所以理解為「不得不」,是因為他表示他並沒有想要用語言或文字來框限它們,而當我心底又將其理解為「禪」的話,我想也會因此背離楊芙的本意,若用語言學家索緒爾的話來談「片狀的黃」,是否會是這樣的討論?──如果我們想認識「黃」,就必須先了解整個顏色系統,有紅有藍,還有白還有黑等等,便能從中得知,所謂的「黃」,即非紅非藍、非白非黑的那一個──所有的語言或文字的描述,只是試圖在趨近目標物,而且無法完全企及。

培養土上長滿了小綠苗,楊芙說那是他在開展第一天播下的種籽,在這個展覽期間發芽。腐朽中的南瓜殘骸,也在此長出南瓜苗。我想起美國藝術家莫里斯(Robert Morris)於1969年2月至3月期間發表的展覽「每日持續改變計畫」(Continuous Project Altered Daily),他以泥土、塑料、毛氈、掃帚、鏟子等材料在畫廊倉庫中展出,他在此標記、或搭建、或黏貼、或拆除等,呈現他的工作過程。

我們可以從莫里斯存留的黑白照片及日記拼湊現場,例如:「1969年2月28日星期五,工作的第一天:將黏土堆在地板上,用水混合,赤腳走在上面。1969年3月3日星期一,工作的第二天:靠右牆放置的桌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塑料片。」從中可觀察到,展覽現場除了材料、莫里斯本人之外,便是由「物」交織成「事件」,一天一天鋪陳。

而對照楊芙的展覽裡發生的「事件」,也恰如一件件的「有機物」拼織而成,包括藝術家本人及造訪的友人、包括來訪的螞蟻及毛毛蟲、包括持續生長的小綠苗、包括每天輪播不同星球的音樂,彷彿在展覽期間造訪了全宇宙。

然而,如此的對照,也只是試圖在趨近「片狀的黃」,我想或許我仍沒有談到楊芙心中最為到位的奇景。或許可以用徐志摩的一句話來概括那番奇景:「在青草裡亭亭的像是萬盞的金燈,陽光從褐色雲裡斜著過來,幻成一種異樣的紫色,透明似的不可逼視,剎那間在我迷眩了的視覺中,這草田變成了……」

「不說也罷,說來你們也是不信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