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花開的六月,也是大學畢業生踏入職場之時,但近幾年在「畢業即失業」、「高學歷、高失業率」現實環境衝擊下,校園吹起了「延畢風」,過去被社會視為不名譽的延畢,如今竟蔚為風潮。
據最新調查顯示,近兩年來各大學畢業生於三個月內投入職場的比例僅兩至四成,而部分學校(包括多所國立名校)延畢生的比例,甚至高達六成。大學生延畢的部分原因,或許可歸咎教育部、青輔會、人力規畫部門或大學校院的失職、失能,造成大學生低就業率及學非所用現象,必須檢討,但學者研究發現,社會新鮮人對就業及兵役的逃避心態,也是因素。
其實,延畢大都只是延遲了職場競爭力,而且,延畢留在校園期間,非但沒有增進專業能力,還無法跳脫以學生角度思考人生,反而隨著年齡增大,弱化了求職的競爭力。
更重要的是,延畢生人數激增會分食教育資源,形成另類的教育資源浪費,值得政府相關部會重視。
呼籲父母師長務必注意這些負面效應,盡量發揮影響力提醒畢業的孩子,真正的勇氣不是擺脫工作,而是要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因為今天在各行各業擔負重任、出人頭地的人,在二、三十年前初步入社會時,當時社會環境更為閉塞、就業機會更談不上多元,但這些人不怨天、不尤人,將困難當作挑戰,奮發圖強且愈挫愈堅。
所謂「一雨普滋,千山秀色」,成功並沒有理論、公式,更沒有相同的軌跡,個人的堅定意志和正確的工作、生活態度,才是人生成敗的關鍵。
趙麗雲(台北市/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