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台北道場文學饗宴 佛教文學的說唱傳統論壇

 |2023.11.29
398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台北道場11月26日舉辦「《中國佛教文學史》:佛教文學的說唱傳統」論壇,逾200人參與盛會。圖/佛光山台北道場提供

【人間社記者林美露、胡琇媚台北報導】佛光山台北道場11月26日舉辦「《中國佛教文學史》:佛教文學的說唱傳統」論壇,由佛光文化社長滿觀法師主持,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蕭麗華、佛教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胡素華,以及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暨藝術中心主任林仁昱與談,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親至現場聆聽,總計逾200人參與盛會。

滿觀法師指出,佛教文學的說唱傳統可上溯至佛陀時代,經典多有天人歌頌讚偈,如《阿彌陀經》「彼佛國土常作天樂」、《法華經》及《華嚴經》亦有「以音聲作佛事」之說。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講演時,會請弟子唱「鐘聲偈」或梵唄讚頌,現在還有星雲大師的「人間音緣」傳唱。當年佛教界認為星雲大師是標新立異,其實大師只是回歸佛陀本懷。

「文字是生生不息的循環,是弘法的資料,人不在,文字還在」,蕭麗華以星雲大師這段話作為開場,表達對於大師善用「文字」方便,以「一筆字」演繹「文字放光」的感佩。她回憶自己學佛30餘年,面對「文學是外學」的指稱感到挫折,而星雲大師的鼓舞及佛光人集體創作的力量,讓她得以耗時6年推動《中國佛教文學史》上、下冊的問世。近期收到德國詢問此書英譯進度,更感受文學與佛學結合所產生的弘傳力量。

蕭麗華指出,中國文學以詩歌為主體,兩漢時西域僧人引進佛教音樂,作品至今多已佚失,一般就將曹植的「漁山梵唄」視為起源。後來梵唄融合敦煌講唱文學,逐漸成為佛教法會的主體。蕭麗華以星雲大師圓寂的詩偈:「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說明,唐宋以後,依照禪宗傳統,每位大師會以一首詩偈總結自己一生的功業。而大師撰寫的「臨終祈願文」,也蘊藏音韻的元素。

與談人蕭麗華感謝星雲大師的鼓舞及佛光人集體創作的力量,讓她得以耗時6年推動《中國佛教文學史》上、下冊的問世。圖/人間社記者陳承文

林仁昱出身佛光家庭,從小跟隨雙親在宜蘭雷音寺參與共修及法會,在佛教讚偈的薰陶下熱愛文學及音樂。1990年星雲大師到高雄中山大學演講,觸發他對佛教讚偈的研究熱忱,進而著手鑽研大正藏所載大量佛教讚偈及敦煌講唱文學。

林仁昱指出,敦煌佛教歌曲內容豐富,包含極樂淨土、五台朝聖、勸說出家、道場經驗、講述故事、闡述孝道、說禪論理、禮儀應用等。讚偈格律以七言為主,套用古調或現代的揚州小調、黃梅調,都十分契合。從敦煌出土的說唱讚偈到現代的佛教聖歌、戲劇和戲曲,過去的五臺山讚到現在的佛光山之歌、雲湖之歌,佛教文學中的說唱藝術至今仍是重要的傳統。

胡素華以《星雲大師全集》之佛光教科書8的「佛教與音樂」說明,佛教音樂可遠溯於古印度吠陀的歌詠偈頌,後來佛陀沿用作為弘法的方便,也允許比丘專做「聲唄」,因此印度佛經能歌唱。後來佛經譯為漢語,改以中國曲調來唱漢譯經文,可分為三種類型:以詠經為主稱為「轉讀」、「歌讚」則稱梵唄,以宣唱法理開導眾心則稱「唱導」。

廬山慧遠大師主張「唱導」須具備四種條件:「聲、辯、才、博」,奠定佛教宣唱藝術的基礎。在南朝過後,佛教歌曲開始民歌化,梁武帝蕭衍積極推動佛教音樂,更推行「童子倚歌梵唄」,集合兒童青年佛曲。

談到「如何閱讀中國佛教文學史?」,蕭麗華建議可列為讀書會書單,用唱誦方式來閱讀;林仁昱提到佛教文學有三分之一跟說唱有關,可以先引眾進入讚頌。胡素華說,中國文學史上、下冊共有13章在講詩歌、戲曲與歌曲說唱傳統,建議聽眾可從佛教文學的說唱傳統入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