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文人畫家顧愷之,擅以春蠶吐絲、流水行地等技巧,刻畫人物的神態與絲綢衣紋的輕軟流動。「女史箴」、「洛神賦」等圖卷展現了簡筆勾挑而神情躍然紙上的視覺藝術。畫家聲稱這種攫取人物神髓,以簡單線條下筆如有神的方法正是所謂「頰上添三毫」。
聞名當代的崑曲演藝家岳美緹,在她所擅長的小生角色扮演上,亦往往達到唱腔清豔婉約,舉止細緻熨貼的美學效果。她的老師俞振飛說,岳美緹詮釋潘必正、裴少俊、賈寶玉等同為儒雅倜儻的人物時,總能分別出他們的不同環境與性格,因而臻至「頰上添毫、各傳其神」的效果。
晚清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主人公苟才為官二十年,正因貪贓枉法而自為得意,突然遇到強盜要求買路錢,苟才申辯:「卑鄙只賣去某礦,江蘇大人才賣過鐵路!」故事人物雖未達到全面開展,作者卻拿住了貪婪愚蠢等特徵,如掾大筆稍加渲染,即將人物推出舞台前端。讀者但覺神采畢現,心中痛快淋漓,作者於此自評道:「寫苟才如畫,有頰上添毫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