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洪貞
小時候,每當冬季來臨,老奶奶會穿著雙層背心,在禾埕上擺著小凳子,陪著我們晒著暖和的太陽。她不得閒,嘴裡講著孝親節義的故事,雙手忙著農活,要剝高麗菜、花生或切蘿蔔……希望透過太陽的曝晒,把農產品晒乾,為來年儲備食糧。
由於冬天的白晝短,才下午五點多,天色就開始暗了下來。長輩們就會領著我們拿來竹篩,讓我們把晒過的作物收好,明天繼續晒,直到晒乾為止。
這樣的日子在我慢慢長大離開家鄉後,由弟弟妹妹們代替,繼續在冬陽下忙碌。
當春去冬來的日子,不斷的更替後,院子裡老奶奶的身影有一天消失了,晒冬陽的情景也因為農業的機械化,讓農村人口外流嚴重,加上逐年下降的生育率影響,如今的三合院裡,再也看不到那一幅幅有老人家和小朋友互動的溫馨美景,它已成為過去的故事,而且會日漸被淡忘。
每次回老家,看著偌大的禾埕成了停車場,不僅少了人影穿梭,還少了菜乾香,那種傷感和無助總溢滿心頭。
真是歲月忙中過,一眨眼幾十年就這麼過去了。當年牙牙學語的丫頭,如今也已邁向遲暮。外子也八十多歲了,因不良於行,所以我不管早晚,只要是有陽光的日子,一定會推著坐輪椅的他,到附近公園晒晒太陽,欣賞公園裡的花花草草,分享小朋友的跑跳歡唱,讓他開心快樂。
儘管歲月催人老,但那冬陽帶來的溫暖,卻是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