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山麻雀公鳥。圖/林業署提供
【記者吳亭頤台北報導】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今(14)日宣布,繼石虎、草鴞、水獺、水雉及台灣黑熊,再新增諸羅樹蛙、山麻雀、赤腹游蛇、食蛇龜及柴棺龜等5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納入生態服務給付標的;一年執行總預算為1億元,將由農村再生基金支應。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21年開始推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建立系統性及制度化的生態服務給付保育工具,林業署指出,在地方社區及民眾投入下,在地居民與社區對與野生動物為鄰,已逐漸由抗拒轉為認同,並對能夠參與保育工作產生榮譽感。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指出,新增諸羅樹蛙、山麻雀、赤腹游蛇、柴棺龜及食蛇龜等5物種,對一般民眾來說不是明星動物,其中還有民眾很害怕的蛇類,但都是同樣具備淺山農田生態系指標,卻面臨嚴重生存威脅、鮮少被關注的兩棲爬蟲類與鳥類的物種。
林華慶表示,這些物種或因農地利用型態改變,或受土地開發、氣候變遷、棲地劣化等因素影響,亟需全民共同保護牠們賴以生存的棲地,讓族群得以延續。
林業署說明,不同物種的給付需充分掌握其生態習性與棲地樣貌,針對物種與居民間存在的衝突課題審慎評估,過程中透過訪談學者、專家及在地居民,量身打造完成給付方案設計,使內容貼近地方需求;每年都會針對狀況新增或依實際推動經驗去調整修訂。
林業署提到,新增物種給付依循現行架構,維持友善農地、自主通報、巡護監測三大給付項目,再依各物種面臨威脅與生態習性設計務實獎勵內容。
本次新增的5個物種,只要在標的實施地區且農地面積至少0.1公頃以上(赤腹游蛇農地面積至少100平方米以上),不使用除草劑、毒鼠藥、不友善的防治網,並符合農藥安全檢出規範,每年每公頃核發最高3萬元獎勵金。
林業署指出,除了上述友善農地給付外,農民如果進一步為這些物種營造適宜的繁殖或棲息環境,提供更加完善的庇護效果,每人再加發最高每年3萬元獎勵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