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雲與霧

文/陳牧雨 |2023.11.14
1085觀看次
字級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國語辭典,對雲與霧做了這樣的定義:「水蒸氣遇冷,凝成細水滴,懸浮在空中的團狀物體。」是為雲;「空氣中接近地面的水蒸氣,因遇冷凝結成小水滴或冰晶,而漂浮在地表的一種現象。」是為霧。

可見雲與霧互為表裡,只不過一個浮於空中,另一個接近地面而已。而這些漂浮的水氣會遮蔽視線,濛濃的視覺,似有似無的景象,都會挑起人們無限的遐思與想像。

唐代錢珝的〈江行無題一百首‧其六十八〉:「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只疑雲霧窟,猶有六朝僧。」

風雨多雲霧,雲霧起遐思。六朝距唐三、四百年,錢珝所在的時代,當然不可能有六朝時代的僧侶存在。只是濛濛濃濃的雲霧,支撐了浪漫的想像,想像撐出了意象的厚度,意象的厚度造就了詩中足以讓人咀嚼再三的神祕美感。這也說明歷代詩人作品中,何以一再出現雲霧這樣的題材。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秦觀〈踏莎行〉)平日常常出現眼前的樓台,隱沒在濃霧裡;渡口在隱隱約約透出月光的濃霧中,也消失不見了。光想到這樣的景況,從心底湧起的感動,瞬間也會如隱沒樓台、遮斷渡口的雲霧,濃鬱得難以化開。

雲霧多發生在山谷之間。高山多隱士,所以古人歸隱山林,事實上也是歸隱在山林的雲霧之間。

南朝高士陶宏景隱居山林之間,當時的皇帝齊高帝蕭道頗不以為然,下了詔書問:山林之中到底有什麼東西讓你如此流連?於是,陶宏景寫了一首詩〈詔問山中何有賦詩以答〉回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回答得倒也簡潔貼切。隱居之樂有如嶺上常見的白雲,雖然很多,卻無法拿來相互贈與。

唐代賈島〈尋隱者不遇〉這麼說:「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四句話,道出了隱者的神祕與高深,一個鮮明的畫面就這樣呼之欲出。於是乎,這首詩的詩意,也成了歷代畫家喜歡描繪的題材。

不只有詩人喜歡雲霧,畫家亦然。

畫花鳥如有霧氣,更能動人情懷撩人思緒;畫山水如有雲霧,則更能烘托氣韻彰顯山靈。

「芳菲夕霧起,暮色滿房櫳。」是唐太宗的句子。意思是:花草芳香隨著傍晚的霧氣瀰漫在空氣之中,黃昏的暮色籠罩著房屋的走廊。縱使不處深山之中,夕霧與芳菲卻減低了宮殿的庸俗,增添了人間不少的韻味。

「殘雲收翠嶺,夕霧結長空。」殘雲把青翠的山嶺蓋住了,黃昏的霧氣凝結在長空裡。這也是唐太宗的詩句,寫的則是山林。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則是李後主的句子。輕霧增添了浪漫氛圍,有什麼比「花明月暗籠輕霧」更適合約會的時機呢?

宋朝的法演禪師曾說:「為己戒者有四:第一勢不可使盡,第二福不可受盡,第三規矩不可行盡,第四好語不可說盡。何故?好語說盡,人必易之;規矩行盡,人必繁之;福若受盡,緣必孤;勢若使盡,禍必至。」其中「易」是離開的意思,「繁」則是複雜不單純。

禪師告訴我們,凡事必須留一些空間給自己和別人,否則都會有不好的結果。

藝術創作也是如此。畫面的留白處,音樂的休止符,以及雲霧對景物的部分遮掩,才能留給人們回味的空間;否則一切盡覽眼底,處處堆疊,必至悶塞。如此無法令人舒暢,終是一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