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茲克獎建築師 作品隱身台灣鄉間 江俊亮 |2023.11.09 語音朗讀 104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菁寮天主堂祭台前,有一個銅製大香爐。圖∕記者江俊亮圖∕記者江俊亮菁寮天主堂金字塔式建築。圖∕記者江俊亮聖母懷抱聖子像。圖∕記者江俊亮聖體櫃。圖∕記者江俊亮聖魯德克主教馬賽克拼貼,出自瑞士籍神父蘇德豐之手。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台南報導】台南市後壁區菁寮天主堂,是一座金字塔式建築,融入台灣民俗,教堂裡設有菁寮歷代祖先牌位,教友望彌撒前,要點香祭拜祖先,以示慎終追遠。這座隱身台灣鄉間的天主堂,是由「普利茲克獎」得主德國建築師波姆設計,充滿故事性。與一般天主教堂不同的是,菁寮天主堂祭台前有一個銅製大香爐,教友們望彌撒前,要先燃香祭拜祖先,再將清香插進香爐中;天主堂裡有耶穌受難像、聖母懷抱聖子像、聖體櫃等西方文物,也有中式的祖先牌位、香爐,呈現中西融合景象。菁寮天主堂本堂神父呂天恩,是法國籍神父,他說菁寮天主堂是由德國籍神父楊森(Father Eric Jansen)所創,委託德國建築師歌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1920-2021)設計,自1956至1960年分兩期興建,天主堂銀色的外觀,在嘉南平原的鄉間顯得特別耀眼。波姆設計的天主堂,是由4座角錐型的尖頂建築組成,包括聖殿、鐘樓、聖洗堂、聖體小堂,其中以金字塔型的聖殿最為高大,4座建築圓錐頂上分別有「十字架」、「公雞」、「鴿子」、「王冠」等基督信仰標記,清楚標示各建築物的意涵與作用。這座隱身於南台灣鄉間的天主堂,因波姆於1986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而再度受到重視。由於普利茲克建築獎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之稱,因此菁寮天主堂曾獲選「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但對於建築經過、細節卻一無所知。直到2009年,法國籍神父韋方濟在住處的抽屜裡,發現50年前創建者楊森神父手寫的德文日記,於是開始著手翻譯,才發現這座天主堂的興建過程,是經過許多人無私的奉獻,才順利落成,也記載許多有關天主堂的趣事及逸聞。根據楊森神父的日記,1956年在決定建天主堂之前,他先向地主呂祥溪租賃古厝及庭院做為佈道所。教堂建好之後,附近居民認為教堂形狀像一座山,會破壞風水;有一年,教堂對面的米倉穀物發霉了,村民也怪罪於聖殿屋頂上的公雞標記,認為「公雞把米吃光了」,後來經過楊森神父以智慧化解,鄰近居民才與教堂保持和諧關係。楊森神父在日記中寫道,在他離開德國的家鄉到台灣之前,父親送給他一個十字架,裡面珍藏一小塊取自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碎木塊,父親祝福他在台灣傳教順利;而這珍貴的聖髑,如今就珍藏在聖殿「聖體櫃」上方的十字架裡。為了因應台灣夏季悶熱、潮濕的氣候,波姆也很貼心的設計教堂隔熱設施,並在教堂入口設計一個可以受洗的「聖洗堂」,中央放置一個圓錐形銅蓋,裡面有一個台灣水缸,也就是教友口中的「受洗池」,相當本土化。這座天主堂還有一段趣聞,在興建過程中,瑞士籍神父蘇德豐(Rev. Gottfied Suter, SMB,1929-1989),遠從台東到台南學習閩南語,由於蘇德豐神父曾就讀藝術學院,對於雕刻、繪畫、寫詩、音樂無所不通,而且很會做馬賽克拼貼,在台灣留下許多天主堂壁畫與雕刻。蘇德豐神父在台南學習閩南語期間,也協助天主堂製作主保聖魯德克主教的馬賽克拼貼,據說當時有一群到教堂幫忙煮飯、洗衣的婦女,每天都在聊天、講八卦,嘰嘰喳喳講個不停,讓生性好靜的蘇德豐神父不得安寧。就在教堂外牆的聖魯德克主教馬賽克拼貼即將完成之際,有一名婦女好奇地問他:「神父,你們的主教怎麼沒有耳朵?」蘇德豐神父幽默地回答:「沒有耳朵,才不會聽到妳們說的話啊!」 前一篇文章 虎爺神尊將祀於延平郡王祠 入神儀式循古禮 下一篇文章 受天宮9天8夜遶境植福 12/16辰時起駕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智利佛光山 祝福寶寶平安成長2025.08.1203【閃文集】黃金杯2025.08.1204佛光山佛館 台灣最強博物館2025.08.1305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6泰華寺致力譯經 促南北傳佛教融和2025.08.1407社論--許倬雲院士的悲願2025.08.1308【論愛談情】把愛說出口2025.08.1209國際青年聚佛光山 行佛落實三好2025.08.1310蔬食族營養健康滿點 補充蛋白質、鐵、B122025.08.14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悲懺法會南華登場 見證百萬人興學成就教育願心媽祖祈福文化節今擲筊求好日 將於9/27熱鬧登場白沙屯媽祖進香3/18出發 今晚放頭旗昭告四方 全台唯一水上遶境 復興宮媽祖石門水庫祈福 土地公迎頭牙誕辰 各地湧入大批信眾祝壽 鹽水武廟文昌祭傳承古風 道長為學子點竅門 作者其他文章國中新生 捐款助弱勢學子衝擊波碎石術 3度心梗翁獲新生父愛如山 父餵植物人兒子蛋糕以善傳家 陳順章獲選模範父親故宮南院國寶展 走進忽必烈時代農會綠色照顧站 長輩愈活愈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