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兩件環評案,爭議不斷的台電大林電廠雖然承諾更新發電機組,二氧化碳排放不增量,但仍未過關;而中龍鋼鐵擴建,二氧化碳排放必須減量百分之十五,若達不到每年要支付十五億元減碳費用,在中龍公司承諾後,有條件通過。
中龍案具有指標意義,因為環保團體反對通過的高溫室氣體排放、高耗水、高耗能的重大開發案中,就包括八輕、台塑煉鋼業、六輕擴廠、中龍鋼鐵等案。
不過筆者認為,這兩件環評案應思考的是,高昂的環保付出對台灣工業發展的影響,及電力能源的未來限制。
台灣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若以土地面積平均計算,是世界第一,而且成長值速度是全球的四倍,另據環保署資料,審查中的主要案件,如果全數通過,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增加約四成。
台灣產生二氧化碳的產業前三名為電力、煉鋼、石化。煉鋼業的中龍鋼鐵和台塑大煉鋼廠兩案,合計增加率達一成;電子產業看似污染較少,耗電量卻很驚人;而包括台電深澳電廠、林口火力發電廠、大林火力發電廠、龍風火力發電廠、和平火力發電廠,全都是產生二氧化碳最高的「燃煤」電廠。
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政府應思考調整能源配比、產業結構,避免高污染、高耗能產業,但在節能減碳與工業發展轉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點?
台灣暖化的速度被列為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二氧化碳不斷增量的結果,可能將受到貿易制裁,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登曾估算,如果現在著手減量,成本約是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之一,但拖到日後將是GDP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十,台灣將付出天文數字的減量成本。
昨天還有一個消息。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審查行政院提的「能源管理法修正草案」,其中部分規定被認為「擾民」,加上沒有配套,也沒有與內政部、營建署協調,甚至連能源規畫都不清楚,而沒有通過。
簡單的能源管理法都如此,龐雜的工業發展與減碳問題,政府又將如何應付?當然,政黨剛輪替不能歸咎新政府,但新政府如果不「馬上」處理,還是要擔心「李明博效應」。
陳志樺(雲縣麥寮/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