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台灣鐵道文化系列(17-2) 日本時代:南北鐵道開通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3.10.27
584觀看次
字級
台北車站候車的台灣女子 1937年,幾位台灣女子在台北車站月台前等候列車抵達,這是日本民間國際協會出版的台灣旅遊觀光年鑑照片,主要為表現台灣的文化特色,故突顯台灣女子穿中華旗袍的服飾特色,以呈現浪漫的色彩。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這張照片記錄了車站月台和軌道的實際狀態。可以看出,此時台北車站只有兩個月台,一個提供南下火車停靠,另外一個提供北上火車停靠。車站有三條主要鐵軌,台北到高雄實現雙軌,到淡水另外有後車站,軌道之間有跨站天橋。
縱貫鐵道沿台北城西城牆南下 1901年,台灣鐵路縱貫線沿台北城西城牆南下,前方是大屯山,城牆上方是炮台。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對縱貫鐵道進行改線工程。原本劉銘傳鐵路是由大稻埕車站穿越淡水河南下,日本當局則將台北車站遷移到台北城北門外西側,即今天台北車站的位置。縱貫線則改由台北車站向西,再沿台北城西城牆南下。事實上,這樣的路線一直延續到今天。 此照片是由今日的中華路中段往北望去。過去鐵道還在路面上,乘客搭火車北上穿過中華路時,可以透過車窗看見左側的西門町和中華商場,右邊則是中山堂和商業大樓,是中南部民眾第一次搭火車上台北時,難以忘懷的第一眼印象。在一百多年前的照片中,北門到西門外面仍是一片樹林。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北淡線圓山站往臨濟護國禪寺望去 1914年,台北淡水線鐵道,由圓山站方向往臨濟護國禪寺望去。 1901年台北淡水線鐵道開通,是縱貫鐵路的第一條支線,最早由大稻埕站出發,後來改到北門站,包括了圓山、士林、北投等八個車站。由於該支線沿著淡水河行進,周邊是人口密集的老社區,與台北人的生活關係密切。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第二代台北火車站 1900年代末期,台北火車站。1901年,日本當局完成台北至新竹鐵道的改線工程,將台北火車站由大稻埕遷到北門外偏右側現址。由於火車是學習自西方的現代運輸交通工具,因此製造、設計和設施等,一開始均模仿自西方,劉銘傳的大稻埕車站採用歐式棚架,日本殖民當局興建的台北車站也是仿歐建築。 另一方面,1908年南北縱貫鐵路開通初期,交通流量有限,南北獨立經營。南北直通車每天只有一班,清晨六點從台北出發,下午五點半到台南,下午八點左右到打狗。換言之,一開始從台北搭火車到高雄需要14個小時。縱貫線實現雙軌化後,台北車站有兩個月台,提供南下北上兩條路線,但乘客必須直接步行踏過鐵軌到第二個月台。 此後,台北火車站的設施不斷增建、擴建。到了1930年代,儘管在觀光明信片中,台北火車站看起來典雅美觀,實際上已經完全無法因應增長的人流和物流。1939年,日本終於將其拆掉,興建了的現代主義水泥平房的第三代台北火車站。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縱貫線火車駛離台北車站 1937年,縱貫線火車駛離台北車站月台。此為第二代台北火車站,建於1901年,共有兩個月台,第一個供南下列車使用,另一個供北上基隆的列車使用,一開始到基隆只有單軌往來。 第二代台北車站的設備是逐次增設的。1905年裝設電燈,但由於乘客人數、班次皆少,第一和第二月台之間並沒有架設天橋,乘客必須步行穿越軌道進出站。後來隨著乘客和班次增加,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之後,才增設了跨站的天橋。1919年台北到基隆雙軌化。1939年增加台北後站和月台,供淡水支線列車使用。 儘管如此,日本時代初期興建的第二代台北車站,經過了30多年的時間,已經無法應付增加的火車班次和乘客,為擴大重建面臨拆除的命運。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灣鐵道文化:歷史珍稀影像1890-1990》 定價:3800元 讀友優惠價:28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向新世語 文化洽購: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縱貫線火車駛離台北車站

1937年,縱貫線火車駛離台北車站月台。此為第二代台北火車站,建於1901年,共有兩個月台,第一個供南下列車使用,另一個供北上基隆的列車使用,一開始到基隆只有單軌往來。

第二代台北車站的設備是逐次增設的。1905年裝設電燈,但由於乘客人數、班次皆少,第一和第二月台之間並沒有架設天橋,乘客必須步行穿越軌道進出站。後來隨著乘客和班次增加,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之後,才增設了跨站的天橋。1919年台北到基隆雙軌化。1939年增加台北後站和月台,供淡水支線列車使用。

儘管如此,日本時代初期興建的第二代台北車站,經過了30多年的時間,已經無法應付增加的火車班次和乘客,為擴大重建面臨拆除的命運。



北淡線圓山站往臨濟護國禪寺望去

1914年,台北淡水線鐵道,由圓山站方向往臨濟護國禪寺望去。

1901年台北淡水線鐵道開通,是縱貫鐵路的第一條支線,最早由大稻埕站出發,後來改到北門站,包括了圓山、士林、北投等八個車站。由於該支線沿著淡水河行進,周邊是人口密集的老社區,與台北人的生活關係密切。



台北車站候車的台灣女子

1937年,幾位台灣女子在台北車站月台前等候列車抵達,這是日本民間國際協會出版的台灣旅遊觀光年鑑照片,主要為表現台灣的文化特色,故突顯台灣女子穿中華旗袍的服飾特色,以呈現浪漫的色彩。

這張照片記錄了車站月台和軌道的實際狀態。可以看出,此時台北車站只有兩個月台,一個提供南下火車停靠,另外一個提供北上火車停靠。車站有三條主要鐵軌,台北到高雄實現雙軌,到淡水另外有後車站,軌道之間有跨站天橋。



第二代台北火車站

1900年代末期,台北火車站。1901年,日本當局完成台北至新竹鐵道的改線工程,將台北火車站由大稻埕遷到北門外偏右側現址。由於火車是學習自西方的現代運輸交通工具,因此製造、設計和設施等,一開始均模仿自西方,劉銘傳的大稻埕車站採用歐式棚架,日本殖民當局興建的台北車站也是仿歐建築。

另一方面,1908年南北縱貫鐵路開通初期,交通流量有限,南北獨立經營。南北直通車每天只有一班,清晨六點從台北出發,下午五點半到台南,下午八點左右到打狗。換言之,一開始從台北搭火車到高雄需要14個小時。縱貫線實現雙軌化後,台北車站有兩個月台,提供南下北上兩條路線,但乘客必須直接步行踏過鐵軌到第二個月台。

此後,台北火車站的設施不斷增建、擴建。到了1930年代,儘管在觀光明信片中,台北火車站看起來典雅美觀,實際上已經完全無法因應增長的人流和物流。1939年,日本終於將其拆掉,興建了的現代主義水泥平房的第三代台北火車站。



縱貫鐵道沿台北城西城牆南下

1901年,台灣鐵路縱貫線沿台北城西城牆南下,前方是大屯山,城牆上方是炮台。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對縱貫鐵道進行改線工程。原本劉銘傳鐵路是由大稻埕車站穿越淡水河南下,日本當局則將台北車站遷移到台北城北門外西側,即今天台北車站的位置。縱貫線則改由台北車站向西,再沿台北城西城牆南下。事實上,這樣的路線一直延續到今天。

此照片是由今日的中華路中段往北望去。過去鐵道還在路面上,乘客搭火車北上穿過中華路時,可以透過車窗看見左側的西門町和中華商場,右邊則是中山堂和商業大樓,是中南部民眾第一次搭火車上台北時,難以忘懷的第一眼印象。在一百多年前的照片中,北門到西門外面仍是一片樹林。



《台灣鐵道文化:歷史珍稀影像1890-1990》

定價:3800元

讀友優惠價:28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向新世語 文化洽購: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