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餓先察覺情緒 不亂發脾氣了

 |2023.10.25
358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你是否曾有餓到生氣的經驗呢?研究指出,大腦的神經肽Y掌握食欲 、憤怒情緒與攻擊行為,當人體感到飢餓時,更容易發生上述行為。心理師建議,在發現自己餓到受不了、情緒快變得更強烈前,試著先調節自己的情緒反應,學習與情緒共處。

樂為診所諮商心理師甘雅婷在臉書分享,一般人認為餓到發怒只是脾氣不好,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生理與情緒反應,已經有不少研究證實,餓肚子不只會讓身體缺乏能量、感到疲勞,也會間接影響情緒。

甘雅婷指出,人體進食後食物(碳水化合物)會被分解成葡萄糖,而大腦是非常仰賴葡萄糖的器官,如果持續處在飢餓狀態、沒有立即進食,就會影響大腦認知、做決策與控制衝動的能力,同時身體也會逐漸釋放皮質醇、腎上腺素,藉此維持血醣平衡。

隨著皮質醇、腎上腺素上升,影響食欲的荷爾蒙「神經肽Y」也會隨之上升,藉此促進人體覓食,以因應飢餓狀態。

為更了解人在飢餓時的情緒變化,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對此進行一系列的實驗。

該分研究指出,飢餓確實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行為反應,但單純的飢餓並不會自動引導我們產生負面情緒,若有思考自己情緒變化,相對來說不會呈現這麼大的情緒變化。反之,若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更容易因為飢餓引起憤怒、憎恨、壓力等負面情緒。

因此,只要人們更有意識地覺察當下的情緒感受,即便正在挨餓,情緒仍可維持在較平穩的狀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