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你是否曾有餓到生氣的經驗呢?研究指出,大腦的神經肽Y掌握食欲 、憤怒情緒與攻擊行為,當人體感到飢餓時,更容易發生上述行為。心理師建議,在發現自己餓到受不了、情緒快變得更強烈前,試著先調節自己的情緒反應,學習與情緒共處。
樂為診所諮商心理師甘雅婷在臉書分享,一般人認為餓到發怒只是脾氣不好,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生理與情緒反應,已經有不少研究證實,餓肚子不只會讓身體缺乏能量、感到疲勞,也會間接影響情緒。
甘雅婷指出,人體進食後食物(碳水化合物)會被分解成葡萄糖,而大腦是非常仰賴葡萄糖的器官,如果持續處在飢餓狀態、沒有立即進食,就會影響大腦認知、做決策與控制衝動的能力,同時身體也會逐漸釋放皮質醇、腎上腺素,藉此維持血醣平衡。
隨著皮質醇、腎上腺素上升,影響食欲的荷爾蒙「神經肽Y」也會隨之上升,藉此促進人體覓食,以因應飢餓狀態。
為更了解人在飢餓時的情緒變化,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對此進行一系列的實驗。
該分研究指出,飢餓確實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行為反應,但單純的飢餓並不會自動引導我們產生負面情緒,若有思考自己情緒變化,相對來說不會呈現這麼大的情緒變化。反之,若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更容易因為飢餓引起憤怒、憎恨、壓力等負面情緒。
因此,只要人們更有意識地覺察當下的情緒感受,即便正在挨餓,情緒仍可維持在較平穩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