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生館製作「塑膠水母」 探討海洋生物誤食議題

 |2023.10.19
684觀看次
字級
海生館經營團隊海景公司企畫部經理毛智瑋說,水母在地球已生存幾億年,這種美麗的無脊椎生物,是海中多樣又迷人的生物。圖/海生館提供

【本報屏東訊】國立海生館近年人工復育包括企鵝和鯊魚、魟魚、小丑魚等魚類,色彩繽紛絢麗、具療癒感的水母也是繁殖物種之一;世界水母日將至,館方今年在夜宿區展示復育成功的荷包蛋等水母、到後場感受水母獨特的軟Q觸感外,別出心裁製作「塑膠水母」,突顯海龜等生物誤將透明塑膠當成水母吃下、面臨死傷威脅的環境生態議題。

海生館經營團隊海景公司企畫部經理毛智瑋說,水母在地球已生存幾億年,這種美麗的無脊椎生物,是海中多樣又迷人的生物,色彩繽紛絢麗,靠著傘狀體的傘緣肌肉收縮運動,在海中悠游的泳姿,輕盈又優雅,像海中的芭蕾舞者,是諸多民眾心中的夢幻海洋生物。館方特別在11月3至5日推出世界水母日夜宿限定活動。

圖/海生館提供

他說,在世界水母日的特別日子,為民眾安排觀察水母、親手觸摸水母、製作水母手作DIY,五感齊下的體驗,讓海洋保育的理念立體化,觸動掌心也感動人心;夜宿區展開域限期展出人工復育成功的海月、仙后、端鞭和荷包蛋等水母,並可藉由顯微鏡,觀察最大直徑僅7毫米的枝足水母,近距離感受水母的迷人魅力。

他說,水母的體內95%是水,是需要補充水分的海洋生物每日捕食的重要食物來源,人類製造的透明塑膠袋流入海洋,載浮載沉的漂浮形體,易讓海洋生物誤食,導致影響消化甚至死亡的案例年年增長,全球減塑政策推行迫在眉睫,館方特別製作狀似水母的「塑膠水母」,提醒民眾降低源頭用量外,塑膠製品可透過循環再利用,達到減塑成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