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府結合廟宇推動「百年寺廟文物」普查,歷經專家團隊的調查與研究,日前完成宜蘭溪北地區三鄉鎮、總計一百間寺廟的首期調查工作。圖/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記者羅智華宜蘭報導】宗教文物是信仰文化的重要一環,為保存這些珍貴文物,宜蘭縣府結合廟宇推動「百年寺廟文物」普查,歷經專家團隊的調查與研究,日前完成宜蘭溪北地區三鄉鎮、總計一百間寺廟的首期調查工作,並將五百八十件文物資料錄案,成果豐碩。
縣府表示,宜蘭寺廟發展歷史長達兩百多年,是在地族群及聚落樣貌的重要縮影。為協助寺廟保存文物,調查團隊啟動宗教文物調查,投入兩年時間完成頭城鎮、礁溪鄉及宜蘭市等三地的一百間百年寺廟文物普查,盼透過文化資產保存方式,讓大眾了解文物所代表的信仰價值。
調查團隊表示,寺廟文物可分為神像、匾額、碑碣、法器、圖書、神龕及神桌等類別。透過此次普查,也讓民眾得以從「文物」角度,來認識宜蘭寺廟歷史與文化內涵。像是被信眾稱為宜蘭媽祖宮的昭應宮,就保存了歷史悠久的「木香爐」,據調查發現,這座木香爐當年是由噶瑪蘭廳首任通判的楊廷理製作,藉此文物亦見證了兩百多年前昭應宮推動官民合作的發展歷史。
「每座寺廟如同當地的博物館,每件文物都見證了宗教發展歷程。」縣長林姿妙表示,寺廟文物普查是宜蘭縣與文化部近年共同推動的調查計畫,目的是藉由宗教文物調查,結合各寺廟發掘、了解這些珍藏文物的歷史與信仰內涵,藉此發揚宜蘭的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