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高愛倫
走在台北街頭,最怕循址找門牌,因為很多街道在改裝成商家之後,居然根本不掛店家地址。如果是到不熟悉的區域,站在人行道上,有兩個恍惚,一是該左該右哪個才是正確的方向?一是這邊還是那邊才是單雙號?十字路口的路牌上通常有標示,但是,坐在公車上來不及瞬間看清,下了車的位置,卻又可能離懸掛路牌的街口很遠,路痴如我,就因此常常需要把迷路時間納入約會時間。
在很安全的群組裡,慣用英文名字的朋友還是很多。我明白,一個名字是通用在所有群組裡的,所以有其必要用上一個不是人人都可辨認的名字,對我,這又是苦惱了,我會記不住誰是誰,所以一向疏懶留言,實在是怕弄錯對象。
社區鄰居群組,人數眾多,只要私訊往來,我一定先報上自己的棟別樓層,然後才會問:「可以給我你的『中文名字』嗎?」
「中文名字」彈性很大,你可以給綽號、代號、單字,目的就只是讓我記住你而已。
另外,老朋友,但又還不夠老的情形下,就算互有對方家中座機電話號碼,還是習慣用手機聯絡,難道大家都不在意電磁波的危害?還是電磁波只是危言聳聽?
「夠老」的優點是,姐姐長輩們仍能熟背家中電話號碼,也知道適合通電話的時間。如今私人住宅電話已列為隱私條例,我是一個喜歡面談不喜歡電聊的人,但是老朋友的多情交流,我還是偏愛室內座機。
朋友、家人,都不再用住宅電話,住宅電話真的成了詐騙專線。
詐騙說:「這是醫院,有人撿到你的健保卡…… 」
我說:「健保卡已經掉了十張,作廢吧。」
詐騙說:「我是銀行經理,有人拿你證件來申請貸款,我想確定……」
我說:「就別為難他了,大家日子都不好過,貸給他吧。」
詐騙說:「你在海外刷了一筆特殊訂單,數字可疑……」
這是我朋友的答覆:「對對對,我買了一隻大象,沒問題的。」
朋友甲打電話給我,說顯示乙名字的簡訊跟她借錢,我說絕無此可能。我多管閒事兩頭通報,她們通了電話,確定一切是假。AI的精進,可以把人的聲音都偷盜仿冒,這個世界到底該怎麼辦呀?
我的粉絲專頁被盜用,好心的臉友說,成立粉絲專頁就對社會有責任,要申請藍勾勾,但是,當我懂得有認證作用時,已申請不到藍勾勾了。
我只是無名小卒,那些有良好形象與社會地位的意見領袖,包括張忠謀、郭台銘、沈春華、張小燕、陳月卿、蘭萱……誰不在臉書上被冒名推股友社、賣商品,檢舉了,按鈴申告了,所有詐騙依然故我,有用嗎?需要知道的,看不到;需要整頓的,辦不到,社會的每一個環節,不停出現很多難懲之惡。
人心,生來就會蔓草雜生,需要很多規範去蕪存菁,道德教育、社會教育、良知良能的良心教育,都是教育之一,每一種努力都是必須的,也是困難的。
但願,人和人之間,都能有溫柔而強大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