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塑膠微生物 扛人類環保大任

 |2023.10.07
722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2001年,日本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小田耕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充滿塵土及廢棄物的溝渠,發現一層細菌薄膜正在啃食塑膠瓶、玩具及其他小裝飾品。細菌分解垃圾時,會利用塑膠中的碳獲取能量生長、移動並分裂產生更多渴望啃食塑膠的細菌。他2016年在《科學》期刊發表相關研究,並將這種細菌命名為大阪堺菌。

論文指出,大阪堺菌會產生特殊酵素分解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科學家廣泛接受小田的說法,這篇論文也廣泛被媒體報導,並獲得科學引用超過千次,次數位居所有論文的前0.1%。但小田的研究僅是開始,科學家希望能發現更多類似微生物,減輕這類環境災難。

改良大阪堺菌 加速分解塑膠

人類在過去20年間產生約25億噸塑膠垃圾,每年還會再產生3.8億噸塑膠垃圾,預計2060年總量會增加2倍。這些塑膠垃圾就在太平洋漂流,面積約台灣的48倍,布滿各國海灘,溢出各國的垃圾掩埋場。塑膠微粒、奈米塑膠微粒從植物根部進入蔬果,人體幾乎每個器官也有它的蹤跡。塑膠微粒還會透過母乳進入嬰兒體內。

任何生物體想分解一串DNA、糖及塑膠等較大化合物,都需要酵素。英國樸茨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分子生物物理學教授皮克福德(Andy Pickford)說:「大阪堺菌其實還在非常早期的演化階段」,科學家的目標是走完剩下的路。

美國政府位於科羅拉多州的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研究員貝爾(Elizabeth Bell)的研究,就是關注大阪堺菌。她提取會直接在塑膠作用的酵素,並利用基因工程讓它們經歷各種可能突變。在野外,細菌分裂上千次後酵素突變可能只會發生一次。貝爾去年發表關於她設計的PET酵素最新發現,這種酵素分解PET的速度比原生酵素快了數倍。

南韓光州國立大學研究團隊則在垃圾堆挖了15公尺,挖到數十年前的塑膠袋,發現一種似乎以塑膠袋為食的蘇雲金芽孢桿菌,並對此進行研究。樸茨茅斯大學微生物學家克雷格(Simon Cragg),也在越南、泰國紅樹林沼澤尋找其他以PET為食的微生物。

部分學者質疑 恐釀生化危機

儘管科學家致力推動細菌分解塑膠的研究,各國政府似乎也支持。有些學者對於求助細菌仍抱持疑慮,質疑會造成生化危機,但與微生物建立更深入的夥伴關係是強大的願景。

目前歐盟已資助多個團體,以開發微生物及酵素,將塑膠變成可生物分解材質。德國一個團體去年將大阪堺菌PET酶以基因工程的方法放進海藻,指出這未來可用於分解海中塑膠微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