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ing
文/蘋果
1980年,約翰‧古迪納夫致力於研究固態材料,他發現如果利用氧化鈷做為陰極材料,能夠在一定程度內防止鋰金屬在充放電過程中產生短路和爆炸的問題。這一突破性發現為鋰電池的商業應用打開了大門。
吉野彰則是在1980年代早期進一步改進了鋰電池的技術。一開始,他使用碳作為陽極,而不是鋰金屬,這一改變使鋰電池更加安全和輕便。吉野的研究奠定了可商業化生產鋰電池的基礎,並在1991年首次將其應用於索尼的攜帶式電子產品中,如手機。
在這傑出的團隊中,約翰‧古迪納夫、史丹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的合作和研究貢獻被諾貝爾委員會認可。因此,於2019年,他們三人共同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發展鋰電池技術方面的傑出成就。諾貝爾委員會稱讚他們的工作為「為全球的電子設備和電動車等現代技術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
鋰電池雖然已經成為當今移動設備、電動車、可再生能源儲存和無數其他應用的主要能源儲存技術,但電池的進化一直是發明家的一大挑戰,如何找到更省電、更安全的充電方式,始終是未來世界的一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