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罐沒力氣?當心陷肌少症惡性循環 |2023.10.05 語音朗讀 144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若長輩自覺或由他人觀察,發現行動變慢、肌肉無力難以轉開瓶蓋及容易跌倒等情況,應盡速就醫檢查評估。圖/unsplash 【本報台北訊】台灣民眾年齡隨醫療、衛生及飲食的改善,逐漸邁向超高齡化社會標準,但卻有愈來愈多長輩出現肌少症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台大醫院北護分院老年醫學主治醫師詹鼎正表示,肌少症可分為營養不良及因疾病導致。若長輩自覺或由他人觀察,發現行動變慢、肌肉無力難以轉開瓶蓋及容易跌倒等情況,應盡速就醫檢查評估。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指出,成年人在40歲後,肌肉量平均每10年減少8%,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10年則減少10%。其中幫助行走及跑步等運動的大腿肌肌肉量,在40歲後每10年最多下降15%,而70歲後最多會下降40%,出現肌少症(Sarcopenia)症狀。肌少症不只會導致高齡者行動能力下降,增加跌倒風險,也會連帶影響身體健康與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因缺乏刺激及動得少,而提高失智風險。詹鼎正表示,長輩有肌少症,可能會莫名其妙變瘦,或體重不變但因肌肉無力,也出現握力變小及走路變慢的情況。圖/unsplash詹鼎正說,人在變瘦時消耗肌肉的速度比脂肪快,一般懷疑長輩可能有肌少問題,可從長輩指出自己行動變慢,身體缺乏力氣,可能連開罐頭或擰毛巾都須協助判斷。不過,詹鼎正也表示,肌少症是個「果」,通常是其他問題造成肌肉減少。像先前新冠疫情,家中長輩擔心感染不出門,運動量少又或是營養不好,補充小於消耗,都會開啟肌肉變少的惡形循環。除了動少、吃少造成的肌少症,其他如癌症與糖尿病等疾病也可能導致。詹鼎正建議,高齡者若有相關症狀,可至高齡醫學科或復健科進行周全的檢查與評估,搭配營養師建議飲食做調整,努力補充蛋白質及重量訓練。一般肌少症經約3個月至半年時間訓練及追蹤,有機會恢復肌肉量,但絕對無法一蹴可幾。國健署針對肌力及肌耐力訓練,建議可以爬樓梯、跳繩、抬腿及使用彈力帶等方式增強肌肉力量。若有肌少症的長輩為須長照2.0協助的患者,亦可評估使用ADLs復能照護,由物理治療師協助規畫復健及運動。至於不少長輩吃素是否較容易得肌少症,詹鼎正表示,重點應在於蛋白質總量攝取,即便吃素也可能從豆類、堅果及燕麥等食物中,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而針對其他像是糖尿病患者怕吃多,詹鼎正則說,患者應有足夠營養,千萬不能太挑或吃太少,若有疑慮可向醫師或營養師詢問。圖/unsplash 前一篇文章 簡訊 下一篇文章 永達長照專車 助長輩找回樂活人生 熱門新聞 01談經典之鑰 肯定我是佛2025.10.2602佛光山在家戒會 海內外戒子行佛2025.10.2703【白色墨水】喜色忘形的藝想世界2025.10.2604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心能轉境2025.10.2705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6【小土豆日記】泡麵來襲2025.10.2707跆拳世錦賽 18歲劉侑芸奪金2025.10.2708【晨齋語錄】正確觀念2025.10.2609不變的真心,最動人!2025.10.2610【四季花藝聯想】秋色圖鑑 橙黃橘綠正斑斕2025.10.2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伊甸推頤養食 讓長輩吃得美味握力減弱健康警訊 反映身體功能下降勤刷牙反蛀牙? 醫:並非愈用力愈好AI判讀、基因、血液檢測 3技術早期揪出失智症防腸病毒、流感 洗手降25%風險睡眠好常運動穩定代謝 身體不發炎大腦不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