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大眾共同監督媒體
柴松林教授曾指出,長久以來,媒體所得到的信賴指數,從來沒高過百分之二十,尤其是這幾年來,竟然低到只有百分之十,這樣的情況,令許多人相當憂心。尤其傳媒挾其專業與獨占性長驅直入家庭,對兒童與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而新聞從業人員又常以無冕王自居,視新聞自由為無限上綱,新聞採訪工作經常有聞必錄,干擾當事人,超越新聞封鎖線,過多的SNG連線報導,超越尺度;而部分的節目甚至於游走法律邊緣,渲染社會的陰暗面。對兒童與青少年都造成相當程度的傷害。電視臺忽略了媒體既為社會公器,享有權利同時兼顧社會責任。從消費者的角度,大眾應以審慎的態度檢視傳媒,求其強化教育功能優於訊息的傳遞及利潤的追求。
讓我們感到高興的是,由十八個民間團體共同成立的「閱聽人監督媒體聯盟」,終於二○○三年十月十一日正式成立,同時公布不良綜藝節目名單,希望藉此抵制所有不良節目,扭轉媒體亂象。目前媒體報導新聞,著重政治訊息,而國際消息非常貧乏,使民眾對全球局勢欠缺正確判斷能力,再加上領袖私人的利益與公共利益無法區別、新聞商業化、政治宣傳藉置入行銷充斥媒體,讓觀眾分不清何者是虛假,何者是真實。因此,淨化媒體可透過公民行動方式淨化,如果每位公民都從自身做起,看到不適當節目或新聞內容,都能主動打電話向媒體表達立場,相信一定可發揮強大公民力量,約束媒體。我們應該做主動的閱聽人,與「閱聽人監督媒體聯盟」共同監督媒體,讓媒體重視多數閱聽人的要求。
王自強(高雄市/文字工作者)
●讓國人認識媒體、思辨媒體
超商報架,映入眼簾的是各報頭版新聞,內容充斥著政治、暴力犯罪、羶色腥問題之報導;打開電視,頭條新聞不是議事殿堂謾罵、官商勾結,再不然是火災、車禍之死傷消息,令人感慨,即使在商言商,不能只為了報紙的銷售率、電視的收視率,盡做負面的報導,畢竟媒體在滿足閱聽大眾知的權利之外,還更富有社會教育的重責大任。
現代人的生活與媒體密不可分,連學生也深受影響。有人認為媒體是學生每天接觸的第二所學校,看看學生髮型裝扮,聽聽學生的言談嬉鬧,再看學生崇拜偶像的迷失,就不得不訝異媒體流行文化的熱力四射,其實,老師和家長也警覺到,媒體的影響力早已超過學校和家庭了。
英國、加拿大及澳洲等民主國家,已把媒體教育納入正規的教育體系,鄰近的日本和香港也積極推廣媒體素養教育,各有特色及成效。我國二○○二年教育部公佈了「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將「媒體素養」觀念融入國中小、高中職級大學院校,甚至推廣到社會教育相關學習內容之中,期盼立法院通過經費預算,監督其徹底執行,發揮應有的成效,讓國人擁有認識媒體、思辯媒體的能力。
雷浩霖(高雄縣/退休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