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第三屆獲獎助者,昨日齊聚雲門舞蹈教室分享流浪故事。透過影音圖像,分享他們的故事及創作作品,包括「專業組」盧健英、「啟蒙組」江志康、張子午、陳俊豪、楊士毅、易君珊、游昌樺、廖博弘。雲門同時宣布二○○九年「流浪者計畫」即日起開始徵件,獎助對象除了藝文創作人才之外,今年增設「社會服務」項目,以鼓勵長期關懷台灣人文社會環境,或致力於社會服務工作之青年,出國拓展視野。
昨日雲門第三屆「流浪者計畫」成果發表,八位流浪者五位不約而同選擇到中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生游昌樺前往新疆及北京,偶然際遇中拍攝了邊防軍旅生活,卻在臨行前被誤以為是情報人員,雖然所有的影像成果難逃沒收下場,不過總算虛驚一場安全離開,這一段透過鏡頭觀察當地人的歷程,讓他更確定他的創作人生。
張子午辭去出版社工作,追隨當年玄奘及馬可波羅的西進之旅,以半年期間從太平洋西岸,鐵馬橫越中國絲路往中亞、歐洲八國,直至歐亞大陸最西端,位於大西洋邊的葡萄牙,體驗了各地不同民族的風土民情,創下歷屆以來行程最遠的紀錄,卻在旅途尾聲遇竊,失去珍貴的照片及日記。
陳俊豪赴越南學習藝伎曲藝「籌歌」,領會到其中的唱腔咬字,與客家、閩南歌謠間的關聯和差異,今年夏天將推出個人新編的另類歌舞劇「阿姨」,將在越南家庭生活的體驗與觀察,巧妙融入創作中。
先天手腳只有兩指的易君珊,原本申請至中國大陸,最後接受評審委員建議,以台灣做為流浪起點,拜訪在肢體上同樣有殘缺的朋友,透過生命經驗的交換,相互激勵對自己不平凡身體的熱愛。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生楊士毅,造訪陝北剪紙原鄉,兩個月時間雖沒剪過半張紙,卻透過雙手描繪,將黃土高原艱韌的生命力,融入一幅幅充滿情感與想像力的插畫中。
另一位影像紀錄工作者江志康,原本計畫去雲南大理「放空」,卻偶遇藏漢衝突事件,燃起了「報導攝影」的使命與熱情。擔任商品開發視覺指導的廖博弘從上海橫跨十二城鎮至敦煌,旅途中他以文字及影像,幽默紀錄現今中國大陸生活現狀,以及自由又矛盾的複雜衝突。
「專業組」媒體人盧健英,一路從麗江、香格里拉等西南邊陲,游移到北京、上海、成都、廈門等大都市,發現「旅遊」曾幾何時成為中國人的生活需求,過去在旅遊勝地「台胞」極易被識別,但這回她卻發現大家都是「觀光客」,「旅遊」已被各地政府列為首要的產業開發,正悄悄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視野。 二○○九年「流浪者計畫」七月二十三日截止申請,請至雲門網站(www.cloudgate.org.tw)下載獎助辦法及申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