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油電價格解凍,台灣正式邁入了「高物價時代」,對生活的衝擊更勝三十年前的能源危機,怨聲載道的人民不在少數,但再多的抱怨和氣憤,也無法改變大環境,是必須面對的挑戰,除了執政團隊要戮力化解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的壓力,百姓也需要調整。
油價飆漲,已有不少民眾改搭大眾運輸工具和騎單車、步行等方式因應,但仔細觀察,汽車、機車族在等待加油時,為圖方便沒熄火,不但浪費汽油,更讓在加油站內所有人被迫吸入廢氣,嘴上喊著油價好貴,但實際作為卻是反其道而行,這樣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應該自省。
而食的方面,不少人在品嚐土司三明治、披薩後,總會留下邊不吃,但邊也是原物料做的,還是料理者的心血,在原物料價格狂飆時,愛物惜物不僅是節省自己的荷包,也是對料理製造者的尊敬和感謝,此舉既利己也尊重他人,何樂而不為呢?
現在社會的中堅世代,其父母多半是經歷民國五、六十年時,全民努力撙節開支、胼手胝足的振興經濟,創造台灣奇蹟的年代,但民國六十年代後出生的世代,在物質條件上的優渥程度,是父母輩所不及,可是相對的「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群己互重」等惜物、尊重的美德,卻遠不如父母輩,所以這些社會中堅份子在面對「高物價世代」,不能只是抱怨,也要檢視自己的態度和行為。
「父母能,為何我們不能」,如能趁此改變想法和行為,只要舉手之勞、一念之間就可塑造新的價值觀,Change和Chance僅一個字母之差,危機的另一面何嘗不是轉機?
林慈聰(台北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