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與新政府就任後,實施一系列節能減碳措施,除了希望節省公帑,與民共體時艱外,並兼顧環保公益及永續原則。
新政府的節能減碳措施,立意良善值得嘉許,不過切忌矯枉過正,流於捨本逐末。
清朝國運從豪奢揮霍的高宗乾隆皇帝後,官箴敗壞國勢步向衰頹,宣宗道光皇帝崇尚儉樸,龍袍甚至是舊料改製,史載宣宗「衣非三澣不易。宮中用款,歲不逾二十萬,內務府掌司各官,皆有『臣朔飢欲死』狀。頌之者謂其儉德乃三代下第一人,雖漢文帝宋仁宗亦不能及。」
上有所好下必習焉,滿朝文武百官亦因而投其所好,朝服故意打補丁以示儉樸,形同一群叫花子。但清朝國運並未因道光的儉樸而有起色,史學家孟森甚至批評:「宣宗之庸暗,亦為清朝入關以來所未有。」
政府部門雖帶頭節能減碳,避免浪費公帑,不過,面對前政府留下的四兆元以上國債,及台灣個人平均值偏高的二氧化碳排放與能源消耗量,這些節能措施只是杯水車薪的治標作法。
政府的政策應要宏觀長遠,善用政策工具多管齊下,調整產業與能源結構,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規畫提供便利、價廉的都會與區間大眾運輸系統,鼓勵民眾以大眾運輸工具代步,限制與壓縮汽機車等私人交通工具成長,公共建設更應檢討,避免再出現選舉掛帥、肉桶分肥的無效益「蚊子館」,及閒置公共空間。
誠盼馬總統與新政府能以清宣宗為戒,不僅要節約除弊節能,更要開源興利,還要有足夠的抗壓性,不能向利益團體低頭。新人新政,切莫守成有餘開創不足,甚至變質為虎頭蛇尾與形式主義。
文昌明(台中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