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今年指考報名人數比去年少七千多人,錄取率極可能達百分之一百,考生只要不挑選校系,填志願、繳志願卡,就可上大學,最低錄取分恐怕比十八分低。
問題癥結在哪?怪廣設大學、名額太多及少子化嗎?怪高中不設畢業門檻嗎?牽扯的層面廣而複雜,要解開必須一層一層來,也並非一朝一夕可竟功,要快刀斬麻,維持大學生素質,我認為必須從兩方面著手:
首先,恢復,考生成績必須達到標準,才有資格填繳志願卡。
今年雖有十校八十個系組抱「寧招不滿」的決心,訂定最低錄取分數,但沒有最低填繳卡標準,低分考生會由其他校系錄取,低分錄取不會絕跡,所以應由教育部或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訂定填繳志願卡最低標準,不要再訴諸「大學自主」,否則永遠沒有解藥。
其次,若設定填繳志願卡標準,會有校系招不滿學生,甚至「等嘸人」,教育部應主動輔導這些校系轉型成社區學院,或辦理推廣教育。
目前教育部是透過評鑑制度,要求未達標準校系減招,其實並不公平,因為有些評鑑指標對後段大學是遙不可及的,例如要求英檢通過率,這對排名在前的大學都不容易,何況是低分錄取的大學生。
如果,這兩點難做到,就讓各大學自主吧,如果考生只要求有大學可讀,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大家就不必批評大學生素質倒退嚕。
不過,教育部還是應該每年提醒考生,那些校系是低分錄取,讓考生有正確資訊可判斷,由市場機制決定校系的存活。
林祐聖(高雄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