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創作藝術家康雅筑 「棉花研究計畫」深受甘地感召

曹麗蕙 |2023.08.25
919觀看次
字級
公視旗艦藝文紀錄片《藝術很有事》關注旅行世界的纖維創作藝術家康雅筑(左),圖為康雅筑向布農族藝師劉金蕉學習用羊角製成的工具來製作網袋。圖/公視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公視旗艦藝文紀錄片《藝術很有事》,關注旅行世界的纖維創作藝術家康雅筑,探討她近五年的重要作品,其中「棉花研究計畫」系列更深受甘地倡導非暴力、和平抵制英國統治所感召。今(25日)晚八點於 《藝術很有事》youtube頻道上架。

公視表示,以複合媒材跨領域創作的藝術家康雅筑,擅長使用編織和自然材質,透過藝術實踐來探討社會與環境課題。她深愛旅行,經常在台灣各地和世界旅行,進行深度田野調查,研究棉、麻、藤、竹、絲等眾多纖維材質,了解當地編織的歷史、文化和技法,再轉化為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進行著世界纖維的調研創作,足跡遍布台灣、日本、美國、立陶宛、印度等國。

藝術家康雅筑的「棉花研究計畫」,啟發自2015年赴印度參加「全球遊牧藝術計畫」,看見甘地晚年在獄中使用的提攜式手搖紡紗機,受到甘地提倡印度自己自足,和平抵制英國統治所感召。圖/取自維基百科

2015年赴印度參加「全球遊牧藝術計畫」時,康雅筑造訪甘地博物館與其家鄉古吉拉特邦(Gujarat),看見甘地晚年在獄中使用的提攜式手搖紡紗機,學習到自己自足,和平抵制英國統治的精神:「自己種的棉花,必須要可以自己紡捻成棉線,織成布、製作成衣服,而不是把材料運到英國,再以買不起的價位,把我們自己生產原料的成品買回來。」


藝術家康雅筑棉花研究計畫《第一章─關於棉花的一切都是關於棉花》(2018),其中一個雕塑裝置就以紡紗機為核心,由軸心拉出很多棉線,牽起與棉織產製相關的眾多物件,猶如「翻開一本關於棉的字典」。圖/ 康雅筑提供

因此她自2018年起陸續發表「棉花研究計畫」系列,引用「紡捻」觀念貫穿,當紡輪轉動時,將蓬鬆的植物纖維捻搓成相互絞紐聚合的棉線,使其結構化與機制化,猶如人與人、人與社會,又或是人與大自然間的關係。

而這個構想如同棉籽種在康雅筑的內心,隨著康雅筑追逐棉花奔走世界各地的步伐而發芽生長,「棉花研究計畫」擴展為目前的六個章節。《第一章─關於棉花的一切都是關於棉花》其中一個雕塑裝置,就以紡紗機為核心,由軸心拉出很多棉線,牽起與棉織產製相關的眾多物件,猶如「翻開一本關於棉的字典」;第三、第四章及番外篇第五章更入圍第20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康雅筑的「棉花研究計畫」,《第一章─關於棉花的一切都是關於棉花》(2018)。圖/康雅筑提供 。

康雅筑在《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展出《泥毯#13 化碳化》,概念來自官田區川文山林區內的桃花心木,紡錘形的果實成熟落果時,片羽狀的種子旋轉落下,如纖維紡線旋轉扭捻的過程般,延伸出孕育生命的路徑。這來自她採集社區植物與農廢材如菱角殼,經過植物染色與高溫碳化的方式轉化處理而成。泥毯紋樣則取自仰望桃花心木林的場景,並邀請社區居民參與植物染絞纈暨碳繪工作坊,結合線繩、布、自然素材與碳化複合媒材構成現地裝置。

2023年「蠶絲研究計畫」《第四章─上簇》,聚焦台三線苗栗、新竹一帶,自日治時期興盛的蠶絲事業,選用日本的和服布料、蠶絲布、不同類型的蠶絲線、工業生產的作料,以不同的編織技法編織成一片片巨大桑葉,來展現產業不同時期的發展與生態。

藝術家康雅筑於「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展出《泥毯#13-化碳化》。圖/ 康雅筑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