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農民為防止穀物受潮,會以竹架將古亭畚撐起離地,維持儲物乾燥。圖/台南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羅智華台南報導】台灣氣候潮濕,早年農民為防止穀物受潮,會以竹架將古亭畚撐起離地,維持儲物乾燥,隨著時代變遷,「古亭畚」如今早已消失於農村不復見。為此,台南民安社區居民與天赦竹編發展協會合作,透過攜手復刻農村工藝、打造出古亭畚,重現失傳已久、當年農村社會用來儲存稻穀所需的「古亭畚」。
由於物換星移,現在的農民將收成後穀物轉賣農會或碾米廠,自存的比例較少,因此古亭畚也漸消失農村裡。佳里公所林耿漢區長表示,佳里民安社區執行文化局社造補助計畫,由社區夥伴與竹編協會藝師蔡世緯合作,透過共同設計、編造,打造出高一百八十公分、直徑兩百五十公分的古亭畚,矗立在社區人來人往的道路旁,重現昔日農村風貌。
蔡世緯表示,希望透過復刻古亭畚,延續傳統農家竹編工藝,讓更多人認識傳統文化內涵,讓傳統工藝重現大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