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揭牌暨部長布達典禮昨日舉行,行政院長陳建仁(左)將印信交給首任部長薛富盛(右)。圖/胡經周
【本報台北訊】環境部昨日揭牌,外界關注碳費徵收,氣候變遷署表示,確定將以2024年全年排碳量為計費基礎,企業首度繳納碳費時間將延後1年至2025年,將有助企業因應。環境部長薛富盛表示,盼與產業界溝通,最終出爐的碳費費率雖無法讓大家都滿意,但希望讓各界都能接受。
成立36年的環保署,昨日正式升格環境部,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陳建仁皆親自出席見證,並期許環境部3大任務:加速碳定價制定、推動《資源循環促進法》修法、建立環境智庫,讓組改後的環境部發揮更大功能。
面對全球減碳壓力 協助企業因應
薛富盛今年7月底甫卸任中興大學校長,昨日正式上任,成為環境部首任部長。談及施政願景,他將貫徹推動2050淨零排放,落實零排放、零廢棄。面對全球減碳壓力,他表示,將協助企業克服困難,包含面對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又稱碳關稅),如何提高台灣業者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等。
外界關注碳費課徵,薛富盛說,首波徵收對象鎖定直接加間接,年排放量達2.5萬噸以上的製造業、電力業排碳大戶,約500廠家,目前正在整合業界意見,各產業關注角度有別,環境部則須站在整體國家角度衡量,會盡快推出方案。
氣候署長蔡玲儀表示,確定首次徵收碳費將以2024年碳盤查情形為收費基礎,實際到2025年企業才需繳納碳費。
不過先前環保署原規畫以2023年排碳為收費基礎、2024年首度開徵碳費,如今時程再延1年,是否會對企業因應歐盟CBAM造成影響?蔡玲儀表示,歐盟今年10月試行CBAM、明年1月需申報產品碳含量,2026年才正式實施,台灣收費時程尚可順利銜接。
企業自擬減量計畫 依產業訂標準
之所以延後,蔡玲儀解釋,一方面是新法不溯既往,《碳費子法》最快明年初才上路,不應以今年排放量為計費基礎;另一方面對業者也有更充裕時間應對,明年初碳費費率定案後,就能著手預估後年碳費預算。
蔡玲儀指出,依《氣候法》規定,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符合規定,將可適用碳費優惠費率,這也是目前與業界溝通重點,針對不同產業將依據其排放特性,量身訂定多重指標的自主減量標準。例如半導體業,主要排碳來源在於用電及含氟氣體排放,自主減量計畫中將要求業者須採一定比率綠電、提升技術降低含氟氣體排放等;另外針對採用燃煤的鍋爐,必須符合更嚴格標準才能適用優惠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