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豆腐寓富貴氣象

文/朱振藩 |2023.08.21
669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孫中山先生在《建國大綱‧飲食為證》一文中,指出:「西人之倡素食者,本於科學衛生之知識,以求延年益壽之功夫。然其素食之品,無中國之美備,其調味之方,無中國之精巧……中國素食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故中國全國皆素食,已習慣為常,而不待學者之提倡矣。」

潔白如玉、柔軟細嫩的豆腐,歷史極為悠久,可溯及西漢時,宋代大為流行。北宋《清異錄》上說:「日市豆腐數千,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認為其味甚美,足以媲美肥羊。另,《宋史全文》記載著,宋高宗御批中寫道:「朕常日不甚御肉,多食蔬菜,近日頗雜,以豆腐為羹,亦可食也。」說明此一大眾食品,連皇帝也吃的。

關於豆腐食法,清末的大美食家夏曾傳,為《隨園食單》增補了六種豆腐菜,謂:「豆腐吃法甚多,不可枚舉。如夏日吃生豆腐,則麻油、鹽拌,或用蝦子(籽)、醬油拌食,最為本色。他若用瓜、薑炒成丁者,為『豆腐鬆』。其豆腐打碎,加香蕈、木耳丁,用油熗過再煨者,為『雞爬豆腐』(一名雞刨豆腐)。其切薄片,油灼極枯,用醬油、椒、酒炙者,為『醉豆腐』。其切方塊灼透,用香蕈、木耳、醬油、冰糖收湯者,為『糖燒豆腐』。其切成棋子塊,用火腿、雞、筍各丁,加芡燴者,為『豆腐羹』。」

夏氏出身飲食世家,曾表示袁枚《隨園食單》中,康熙御賜的「八寶豆腐」,在「吳門酒館有『十景豆腐』者,製亦相類」。可謂一語中的。

我吃過滋味不俗的「什錦豆腐」,料用香菇丁、豌豆仁、玉米粒、紅蘿蔔丁、西芹菜丁、豆腐丁或豆乾丁等素料,先行推炒過,置乾荷葉上,成品一派天真,而且五彩繽紛,味鮮美帶馨香,適合拌飯來吃,食罷意猶未盡。

另,清宣統年間,官居翰林院侍讀學士的薛寶辰,撰有《素食說略》。他本身信佛,篤信「生機貴養,殺戒宜除」,其所謂「作菜之法,不外陝西、京師舊法」,但比起《齊民要術‧素食》、《本心齋蔬食譜》、《山家清供》等古代素食論著來,內容豐富多樣,製法考究易行,加上多為日常習見,故有一定的群眾性,遂廣為流行至今。

書中的「羅漢豆腐」,指出:「豆腐切小丁,與松仁、瓜仁、蘑菇、豆鼓屑酌加鹽拌勻。取粗瓷黃酒杯,裝滿各杯。先以香油入腐熬熟,再以裝好豆腐覆於鍋上,加高湯、料酒、醬油煨之。湯須與各杯底平,時以勺按杯上,使其貼實。俟湯將乾,起鍋去杯。」並說:「此天津素飯館作法,頗佳。」故又稱為「天津羅漢豆腐」。

這道菜挺費工,等閒不易燒製。它既古老又傳統,後人另發展二菜,既類似又有創新。其一為料多味繁的各種「八寶豆腐」,其二為「羅漢釀豆腐」,乃用多種素食材結合豆腐燒成的純素菜。而常見的素料,則有馬蹄、木耳、胡蘿蔔、芋頭、草菇、冬筍、金針等,搭配講究,注意顏色,兼及口感,其妙在可燒、煨,也能軟溜成菜。

此菜現已改良,將未點鹽滷的豆漿中,加入各種果仁、時蔬或筍等,接著點滷入容器中,即可一次成型,堪稱簡便快捷,號稱「百花豆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