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情深故鄉(17-9) 南台灣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3.08.18 語音朗讀 121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南台灣稻田景象 1960年,南台灣,農民重新整理收成過後的農地,以便再次播種。此景此情,乃台灣農村代表性的景致,洋溢著土地的芬芳。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農民們合力蓋草屋 1960年,南台灣,一處農村聚落中,村民們正合力鋪蓋草屋,透過同心協力,凝聚鄰里間深刻的情感。草屋建材是晒乾的秸桿,這些秸桿是農民在稻作收成時收集的,經過曝晒後可做多種用途,像是鋪建草屋,另外還可以當作燃料、飼料。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情深故鄉:歲月台灣貳部曲》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800元 有興趣的朋友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秋收時割稻打穀的農家景觀 1960年,南台灣。一戶農家正在收成稻穗,有的割稻,有的打穀脫粒,有的人則負責將脫粒完的秸桿收集放在一起,是秋收時常見的農家景觀。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重新播種的農民 1960年,南台灣,一位農民在整理農地後重新播種,以便栽種新一期的作物。在農田的外圍可見成束的秸桿,農民會將採收後殘留的秸桿束起起來,堆成「草垺」,以備不時之需。因草垺的大小、數量,取決於秸桿的多寡,這也意味著一戶農家收成愈好,可堆出的草垺便愈大、愈多,因而可從草垺大致推斷一戶人家的收成狀況。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幾位農民鋪晒稻穀 1960年,南台灣農村,幾位農民正將收成的穀稻鋪在空地上。相片中可見兩個大草堆,那是由秸桿(收成後作物殘留的莖葉)鋪搭成的「草垺」,中央以一支柱子作為支撐,將晒乾後的秸桿鋪放在柱子旁,最上頭再以重物壓著。圖片中的草垺便是壓以竹簍、枯樹幹。 草垺是傳統農業社會常見的景象,因為資源有限,農民習於珍惜所有可利用的資源。秸桿雖然不可食用,但可當作生火燃料、牲畜飼料,也可以編成草鞋等物品。現代已很難見到草垺了,一來是因為農具機械化後,收割機會將秸桿絞碎,直接變成肥料;二來是因為現代資源豐足,生火可以直接用瓦斯爐,衣物、鞋子、器皿等則是改用塑膠或金屬製品,比秸桿製成的要耐用許多。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金色稻浪的鄉愁 1960年,南台灣。農民秋收割稻,孩子也跟著大人到田裡,秋風將成熟的稻穗吹成金色稻浪,輝映著青色的遠山,構成一幅農村美圖。童年在農村待過的台灣人,都享受過稻浪中的秋風吹拂。成年後到大城市工作,夜來幽夢忽還鄉,出現在夢中的往往是秋收的稻田,那金色的稻浪勾起了無限的鄉愁。 以前農民收割稻子,是以人力操作脫穀機,將稻穀與秸桿分離。相片中的打穀機,是以腳踩踏板驅動裡頭的齒輪,將稻穀從秸桿上剝離下來。古早的農業社會,與穀物分離後的秸桿也會被農民收集起來,「欉(立起來)」在農田裡晒乾,可用來當燒水煮飯時的燃料、餵養牲畜的飼料,或者用於蓋草屋、編成器皿等。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農民們合力蓋草屋1960年,南台灣,一處農村聚落中,村民們正合力鋪蓋草屋,透過同心協力,凝聚鄰里間深刻的情感。草屋建材是晒乾的秸桿,這些秸桿是農民在稻作收成時收集的,經過曝晒後可做多種用途,像是鋪建草屋,另外還可以當作燃料、飼料。秋收時割稻打穀的農家景觀1960年,南台灣。一戶農家正在收成稻穗,有的割稻,有的打穀脫粒,有的人則負責將脫粒完的秸桿收集放在一起,是秋收時常見的農家景觀。金色稻浪的鄉愁1960年,南台灣。農民秋收割稻,孩子也跟著大人到田裡,秋風將成熟的稻穗吹成金色稻浪,輝映著青色的遠山,構成一幅農村美圖。童年在農村待過的台灣人,都享受過稻浪中的秋風吹拂。成年後到大城市工作,夜來幽夢忽還鄉,出現在夢中的往往是秋收的稻田,那金色的稻浪勾起了無限的鄉愁。以前農民收割稻子,是以人力操作脫穀機,將稻穀與秸桿分離。相片中的打穀機,是以腳踩踏板驅動裡頭的齒輪,將稻穀從秸桿上剝離下來。古早的農業社會,與穀物分離後的秸桿也會被農民收集起來,「欉(立起來)」在農田裡晒乾,可用來當燒水煮飯時的燃料、餵養牲畜的飼料,或者用於蓋草屋、編成器皿等。重新播種的農民1960年,南台灣,一位農民在整理農地後重新播種,以便栽種新一期的作物。在農田的外圍可見成束的秸桿,農民會將採收後殘留的秸桿束起起來,堆成「草垺」,以備不時之需。因草垺的大小、數量,取決於秸桿的多寡,這也意味著一戶農家收成愈好,可堆出的草垺便愈大、愈多,因而可從草垺大致推斷一戶人家的收成狀況。幾位農民鋪晒稻穀1960年,南台灣農村,幾位農民正將收成的穀稻鋪在空地上。相片中可見兩個大草堆,那是由秸桿(收成後作物殘留的莖葉)鋪搭成的「草垺」,中央以一支柱子作為支撐,將晒乾後的秸桿鋪放在柱子旁,最上頭再以重物壓著。圖片中的草垺便是壓以竹簍、枯樹幹。草垺是傳統農業社會常見的景象,因為資源有限,農民習於珍惜所有可利用的資源。秸桿雖然不可食用,但可當作生火燃料、牲畜飼料,也可以編成草鞋等物品。現代已很難見到草垺了,一來是因為農具機械化後,收割機會將秸桿絞碎,直接變成肥料;二來是因為現代資源豐足,生火可以直接用瓦斯爐,衣物、鞋子、器皿等則是改用塑膠或金屬製品,比秸桿製成的要耐用許多。南台灣稻田景象1960年,南台灣,農民重新整理收成過後的農地,以便再次播種。此景此情,乃台灣農村代表性的景致,洋溢著土地的芬芳。《情深故鄉:歲月台灣貳部曲》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800元有興趣的朋友請洽購新世語文化02-23684364shu4364@ms62.hinet.net 前一篇文章 【寰宇采風】布魯日貝居安會院 下一篇文章 【魅力青海──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青海非遺文化 熱門新聞 01【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2【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3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4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5【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06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7【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08【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9【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2025.05.0310PLG冠軍賽 領航猿 VS 勇士5月5日開打2025.05.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走進大西南】 瀕臨失傳的東巴銅筆【行舟.運河──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沉浸式舟楫文化展】 千年水上之路【古典時節】古來才女命多舛【大江南北】鐵灶山石刻與法藏寺【書藝心語】鑽石的石【寰宇采風】多元融合的諾曼王宮 作者其他文章【時光走廊】 嘉南古廟系列(20-20) 東石郡【時光走廊】嘉南古廟系列(20-19)北港郡【時光走廊】虎尾郡 嘉南古廟系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