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堇力
詩仙李白藉酒意一揮而就完成三首〈清平調〉的故事,可說是家喻戶曉的傳奇,詩中名句如「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等亦廣為人知。李白在詩中同時顧及了唐玄宗、楊貴妃的內心想法,因此在寫作手法上別有深意──未正面寫楊貴妃之美,而是以較為抽象的描寫,勾勒出他人眼中的楊貴妃。
李白的〈清平調〉中有兩種寫作方法:首先是由外物聯想楊貴妃的容顏,如「雲想衣裳花想容」;第二種,則是側寫貴妃身邊之人與貴妃姿態以襯托其風姿,如「沉香亭北倚闌干」。
在現今傳世的作品中,讀者能發現,詩歌有相當高的比例是以直接描寫的方式來形容女子。紙醉金迷的南朝,曾有「何如明月夜,流風拂舞腰。朱唇隨吹盡,玉鈿逐弦搖」,李白亦有「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等詩句。但〈清平調〉的布局並非告訴讀者何謂美麗,而是引發讀者對美麗的想像後套用於貴妃。
此手法近似於杜甫〈佳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髮,采柏動盈匊。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此詩未提佳人容顏,卻讓讀者有著佳人風姿綽約的想像。
李白在寫作〈清平調〉時可能有所顧慮,因此不直講貴妃之美而是旁敲側擊。首先,從唐玄宗的角度而言,雖說希望藉李白之才記錄貴妃美貌,但若李白針對楊貴妃的面容、身材等「觀察」得太細膩,做為一位丈夫心中仍會有芥蒂。李白如想避免猜忌,最好方法便是不做太具體、細節的描寫,反而重點在於玄宗與貴妃間的互動等,如此一方面能描述兩人間琴瑟和鳴的情感,一方面亦能避開皇帝的猜疑。
另外,從貴妃的立場來說,其美貌已是眾人皆知,再針對此予以讚美不過是錦上添花;且皇帝有後宮佳麗三千,沉魚落雁者亦不在少數,如能稱頌一些其獨有的優勢,相信貴妃會更開心。「常得君王帶笑看」即為此例,即使有佳麗三千,君王的寵愛仍集中於貴妃一身,點出此事的李白無疑會獲得貴妃好感。
詩終究是寫給人看的,尤其李白當時是奉命賦詩,其中的人情世故自然也會影響到詩的寫作,而非單純由藝術之美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