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如何描繪聲音?在中國最古老的典籍中,已有將聽覺藝術形諸視覺的例子,所謂「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禮記‧樂記》),說明了音聲的高低,旋律的婉轉,以及休止的狀態。到了唐朝白居易作〈琵琶行〉,則以「間關鶯語花底滑」來形容樂音的圓潤清亮,而以「幽咽泉流水下灘」來表現聲音的滯澀低沉。
有趣的是《聊齋誌異‧口技》中一位號稱能幫村人開方醫病的女子,其實是個口技專家。每晚到了半夜,她所獨處的房間,便突然傳出人聲雜沓、夜宴喧囂的聲響。先是小婢服侍九姑來到,接著六姑亦來,而且她的丫鬟手裡還抱著哭鬧不止的小娃兒。五個大人一陣寒暄,加上小兒呀呀、小貓嗚嗚之後,四姑又到,屋內登時一片繁喧,有的聲音清脆,有的反顯蒼老,更有那嬌滴滴的音色……。
接下來在一連串折紙、拔筆帽的戢戢叮叮,以及磨墨和振筆疾書的震震隆隆,和撮藥包的窸窣聲中,治病的藥便出爐了。儘管醫術不一定見效,然而女子的口技卻已教窗外的聽眾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