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我不是呷教的和尚》海外佛青感悟多

 |2023.08.02
2870觀看次
字級
星雲大師著作《我不是呷教的和尚》。圖╱人間社記者張武吉

文/海西飛佛光青年王辰

讀《我不是呷教的和尚》這本書時的感受和讀《星雲大師的身傳與言教—弟子如是說》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讀《星雲大師的身傳與言教—弟子如是說》時覺得大師無所不能,根本就是看不得眾生受苦所以下凡來拯救眾生的神仙。而《我不是呷教的和尚》這本書更能感受到大師身上的人性,而非是架在高台上只能瞻禮讚歎的「佛像」。

在讀《我不是呷教的和尚》這本書之前我心中的大師一直都是那個臉上永遠掛著慈愛笑容的大師父,因為自我認識大師那一天起,大師就已經是大師了,好像大師生來就是為了成為大師的,我從未想起過大師也曾是小孩子,也是從小沙彌一步一步修行至今,而非是一直都是大師。

這本書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生於憂患,長於困難,喜悅一生」。大師的童年,少年,青年的時光完全可以用「不幸」兩個字來形容。如果是我經歷這些苦難之後來寫自傳,通篇下來字裏行間只會密密麻麻的露出痛苦來給讀者體會。

可讀完大師這本書後只有敬佩。大師在寫親人離世,被長期受到的打壓,為了生存要躲在死人堆裡,等許許多多痛苦的事情時,並沒有著重描寫當時的恐懼於苦惱,而是雲淡風輕的一筆帶過。並不像那些哲學家藝術家寫出的文字似的。我痛苦,所以我要你們也痛苦。

大師所寫的文字和他本人一樣溫柔。我淋過雨,所以我要為你們撐一把傘。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就很像在一個平淡無奇的午後一邊吃著點心,一邊聽做事的外公講從前,一字一句中都透露著慈愛,「希望我的孩子們都好,希望孩子們愈來愈好,我的孩子們不要向我從前那般經歷許多痛苦。」

大師在書中講了許多他成長和修行的經歷。生於亂世,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苦難和挑戰,但在面對那些苦難時,大師一直堅定的向前走。大師用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告訴我們,修行並不是追求完美或者超脫塵世,而是在平凡中找到超凡的智慧,修行並非是一味地苦行自虐,而是要懂得歡喜,從一切中都能感到滿足。

其實前些年也翻看過這本書,但當時沒翻幾頁就沒再看了,那個時候年輕氣盛,所以更偏愛看那些似是能顯得整個人都很高深莫測的書,覺得這書來來回回都講在那幾句話,實在沒勁。

現在沉下心來再看,才明白大師為什麼要把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道理反覆講反覆念,其實大師是在努力建立「人間」佛教的理念。把大量枯燥、晦澀的佛教理論轉化成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事,如果大師並沒把這些道理「壓」進現實生活中來講,其實很多人是沒辦法聽得懂這些看起來很「淺顯」的道理的。

此外,大師對於人性的洞察也令我感到敬佩。大師提到,每個人都有矛盾和不完美的一面,但我們應當用慈悲和寬容的心態對待自己和他人。這種理解與關懷,可以讓我們和朋友的感情更加真摯,也能讓我們接受自己的不足,用一顆平和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讀完這本書後深切的感受到了心態平和的重要性,希望我能同大師一樣,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能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一切。

最後,願人人平等,願眾生安康,願世界和平。

海西飛佛光青年王辰合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