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美術館「酷共生」 展開人類與萬物的共存練習

曹麗蕙 |2023.07.20
1457觀看次
字級
莊志維作品〈直立優勢性〉。圖/北師美術館提供、黃暐程攝影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北師美術館22日起至9月17日推出「酷共生」展覽,由兼擅科學與當代藝術領域的新銳策展人林承緯策畫,援引演化生物學與性別理論的概念,邀請劉玗、莊志維、吳思嶔等11組背景各異的藝術家,在跨建築、生物工程、醫學等不同領域的敘事與作品下,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展開人類與萬物的共存練習。

林承緯表示,根據生物學家琳恩.馬古利斯提出的「內共生理論」,人類身上的細胞本就是兩種以上生物共存下的產物;而面對生態中多樣的跨物種關係,哲學家凱倫.巴芮德則提出「酷兒展演性」概念,將專屬人類性別認同的「酷兒」一詞去人類中心化,擷取「酷兒」性別理論中奇異、難以定義何謂正常的特質,為數種生物建立酷兒論述。而「酷共生」展覽,即是在關鍵的當代,探問兩種完全不同、充滿酷異的生物,如何真正共生共存。

林承緯說,11組藝術家都在討論人類和不同生物之間,如何開展出一個想像或真實的互動關係,有時可能帶有一種從沒思考過的批判觀點,觀者回到生活中時,得以重新看待過去不曾留意的「人以外的生命」。

吳思嶔的單頻道錄像裝置作品〈山羌模仿術〉。圖/北師美術館提供、黃暐程攝影

莊志維的〈直立優勢性〉是現地製作的全新作品,以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台灣原生種烏心石樹苗作為媒材,依高度、彎曲程度、分枝多寡等外型條件的進行篩選排列,從美術館一樓大廳一路蜿蜒至二樓展場,與空間中垂直的揀擇平台對比,並賦予觀眾「挑選」的權力,於展期間不定期置換眾人意志所揀選的樹苗,藉此反思人類之於物種選汰的掌控權力,同時詰問人類社會中「優秀」概念的建構。

吳思嶔的〈山羌模仿術〉則展現出另種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先是由原住民獵人演示,人類如何學習、模仿位居食物鏈底層的山羌於山林中移動、進食、躲藏等生存技巧,並邀動物溝通師解讀山羌的想法與行為模式,探尋人與動物間行為的轉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