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以止觀善巧安心,則能開發定慧。假使在修止觀中,不能與止觀相應,就是有執著障礙的緣故,這時,就必須破除障礙,故有「破法遍」章。
「破法遍者」:法性本自清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並無所謂破與不破。現在說明「破法遍」,是針對眾生的顛倒而說的。
因眾生有顛倒妄想,則須運用定與慧來消除障礙。由此可知,破法遍乃是針對眾生的顛倒執著而破之。
在《摩訶止觀》中,破除眾生的顛倒,首先以次第三觀從豎破、橫破來破除識陰的執著,然後再以一心三觀破之。此外,又從其它的四陰(色、受、想、行)、十二入、十八界等,來加以破執。
因此,可知所破的對象,是遍破一切所有的偏執,而歸結於一切法,無一不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不思議三諦、三觀。由於妙法難解,眾生未能以一心三觀修之,故分別三觀來一一破執。
現依《摩訶止觀》的「破法遍」內容,說明智顗大師的組織層次。「破法遍」,是破除修持定慧中的障礙;但破除法執中,首先,依教、行、智、理四門來說明:
教門:以文字為門,即《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所說的四十二字門。此四十二字門,據《大智度論》卷四十八說,此四十二字係一切文字之根本,因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字,因字乃能了其義。從最初的阿字到最後的荼字,共四十二字,乃具足一切諸法。
觀門:以觀行為門;即《大智度論》所說的菩薩修各種法門的三昧,能通達諸法實相。
智門:以智慧為門;即是指《法華經》所言的四佛知見;因佛的智慧,眾生難解難入故。
理門:以理為門;即《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所說的無生法,無所謂來與去,就是佛。
依教門能通達觀行門,依觀行門能通達智慧門,依智慧門能通達義理門。義理門乃教門、行門、智門之所依,能依、所依究竟遍通,是為妙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