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財團法文功文文教基金會召開了一場海峽兩岸家庭建設及親職教育學術研討會,會中最引起兩岸教育人士共同關切的話題就是「少子化」所引發的一連串現象,包括隔代教養、外傭教養、過度寵溺等等。我在想,或許隔代與外傭教養是許多父母不得不然的選擇,但是不管委由誰來執行教養孩子的任務,為了孩子的將來,我們都應該讓孩子自己扮演學習主人的角色─發揮自學自習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自學自習,自然在孩子身上我們就不會看到過度依賴、沒有思想、沒有判斷能力等問題。
在我的印象中,小學的時候,為了要訓練我們自己完成作業的能力,每星期老師都會把全班帶到圖書館去,讓我們自己在浩瀚書海中找尋問題的答案。在這過程中,為了要快速尋找到正確的資料,我們首先要理解課題內容,明白尋找目標為何,然後把問題分類,再針對課題內容,尋找有關的書籍。面對書中的龐大資料,我們還要發揮組織、創造、理解的能力,一方面抓出最有用的資訊,另一方面還要把資訊變成書面報告。而整個活動中,除了訓練我們尋找、組織資料的能力,也訓練我們把握時間以及自制的能力│克制自己想去翻閱其他有趣書籍的欲望。
我知道受限於許多因素,並不是每位老師都能這麼訓練孩子,而且與其把教導孩子的責任委交給學校老師,不如由父母自己來擔負。而除了帶孩子上圖書館,訓練孩子利用資源解決問題之外,我想,每天都能做的事情就是,不要幫孩子完成功課。也就是說,當孩子課業上出現問題時,父母要做的應該是引導孩子去思考答案、或是教導孩子如何去尋找答案,而不是幫孩子找出答案,甚至直接告訴孩子答案。
在孩子完成自學自習的過程中,孩子進行了思考、溝通、理解等活動,這三種能力對孩子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而言,都是缺一不可的。能思考、理解課題內容,但是不具備溝通能力,就無法正確傳達出思考、理解後的成果,等於是沒有功效;而能理解、溝通,但是卻不具備思考能力,則容易流於表面,缺乏深度。
訓練孩子的自學能力並不只限於知識的追求,落實到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就是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自己穿衣服、自己綁鞋帶、自己整理書包、自己定鬧鐘起床等等,養成孩子自理的能力,讓孩子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
(本文作者為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