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觀止》
圖/天下文化出版提供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雖然報界元老,人稱「作老」的張作錦先生,說他以比照《古文觀止》的理念,在報刊撰寫他的《今文觀止》系列文章,如今結集成書,也成暢銷之作,影響之大,一如昔日《古文觀止》成為家塾訓蒙課本及民眾補充文言文素養的讀物。
但細讀之,發現兩者還是有所不同。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叔侄所主編、註釋的文言散文集,共222篇作品,上至東周,下迄明代,其主要還僅是古典文章的選集而已,而《今文觀止》則收錄清朝(其實還包括明末的徐光啟)至民國(最近的是1988年才逝世的拾荒老人王貫英先生),百多年來影響中國社會走向的30、40位人物,不僅介紹其文章,更介紹其言行、功名或成敗事蹟。
就比例上而言,全書偏向傳記性質,介紹影響中國現代化或社會、文化的人物。但作老因出身新聞界,有豐富的文采,且對資料掌握有敏感度,故雖僅30幾篇文集,卻篇篇虎虎生風,感人至極。
為我們上了一課
本書主要撰述從清朝至民國,上世紀之間,一些關鍵人物的言行,如何啟發或影響我們這百多年的人心或走向。成書後,作老並未依篇章刊登順序或人物年代前後分類,而是重新整理為7大部,包括「國無力量,人民何依?」、「睜開眼睛,瞭望世界」、「戮力國事,生死以之」、「斯文已喪,巨星殞落」、「教育救國,豈在朝野?」、「千秋功過,任人評說」、「兩位洋人,影響中國」等七部。
其書內介紹的包括政治人物、官員、學者、文人、教育家、來華洋人,如胡適、林則徐、錢穆、梁啟超、容閎、張學良、王國維、赫德等等,於我輩50歲以上的中年人,大致在以前的中國近代史課本上,都有讀過其人或其事,但課本對其影響力並未多言,故如今讀作老此書,更能從他精選的該人物言行故事或文章中,多了解他們。何況作老在此書中,也常將相關人物組合在一起介紹,如抗戰期間西南聯大的三位校長,蔣夢麟、張伯苓、梅貽琦等,或窮人興學的武訓、王貫英、丁龍等,讓我們對歷史事件有比較的機會。事實上,有些歷史課本上沒提到的人物,作老也為我們上了一課,如抗戰期間,以個人輪船公司擔任艱巨任務,四十天內把人員和物資搶運到重慶的盧作孚,他為國家保留抗日資本的舉動,媲美二戰時期的敦克爾克大撤退,可是國人知之者甚少,我也是在本書中才讀到的,真是慚愧。
對歷史保持敬意
但這本書,最值得的還是給現在年輕人一讀的。因為近十多年來去中化的關係,以及新課綱的改編,歷史課本愈編愈薄,中國歷史竟只成為東亞史的一部分,銜接清朝到現在所謂中華民國台灣之間的這一段百年期間的歷史或人物,不是消失不見了,就是簡略帶過,這空隙,自然得靠類似作老這樣的《今文觀止》來補充。
不管以後政治走向或人民選擇如何,但像美國即使從英國獨立,仍然不改其語言,也繼續在研讀莎士比亞一樣,文化及歷史都是繼續在傳承的。讀作老這本《今文觀止》,讓我們知道這百年來,中國許多人物的人格、風範和其對社會的影響力,讓我們對歷史保持敬意,對文化懷有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