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和尚在「佛七」中開示,講了下列的一則故事:
以前有位金碧峰禪師,已經證到無色界裡的虛空定。
佛教把天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號稱三界,共有二十八層天。
金碧峰有一天壽命盡了,小鬼來抓他,他正在定中,小鬼找不到他。後來小鬼問計於土地公,土地公說:「你敲敲桌上的玉缽,因為他心中還貪戀玉缽,他在定中聽到玉缽響聲,必然出定,那時你便可以捉他了。」
果然金碧峰聽到玉缽聲,便出定。出定後自然現形,因為虛空定便是離色才能得到的。小鬼見金碧峰現了形,便要捉他。金碧峰暗想,我已證到虛空定,因為放不下一個玉缽,被小鬼來捉,實在不值得。於是他摔破玉缽,又入定去了。
入定後,又離了色相,小鬼又見不到他,也就無可奈何了。
雖說金碧峰入了「虛空定」,但是並不稀奇。因為虛空定以上還有「識處定」,識處定以上還有「無所有處定」,無所有處定以上,還有「非想定」。就算生到「非想非非想定」,最多壽命八萬大劫。說不定一劫二劫便得報盡,八萬大劫,是指最多的「報壽」而言,並不是「定壽」八萬。因為,非想非非想天仍不出三界,所以報盡還要再去輪迴。
法華經說:「三界如火宅」就是這個道理。
暫時不必細究那些佛教的專有名詞,姑且當做寓言故事來看:小鬼雖地位卑微,但是以執法者的身分出現,就代表了法律的森嚴;土地公雖轄區不大,但對人事物的掌控,瞭然於胸,一派敦厚老人形象。
金碧峰只是既得利益者,他的道行,出於佛力的加持,以及眾生所成就,所以就引用時下慣用的流行語,稱他為既得利益者。
一般人看貪瞋癡以為是三種個別的項目,其實是環環相扣,應連接在一起觀察,貪之不得就生瞋恨,在不服輸的心態下,將激起更大貪欲,如此連續反應,必會陷於一片癡迷。
金碧峰雖修得高位,然而仍存貪念,為了玉缽,竟執著、難捨,最後摔破了玉缽,相信是被迫無奈,滿懷瞋恨所做的決定。
有人或許說他打破玉缽是看透了,但藉著在佛門修練禪定,卻一味逃躲小鬼的緝捕,挑戰法制,豈不是癡迷非常。
幸好金碧峰沒有擴大攀緣,只在一己之私裡打轉。
如在俗世,於過去既得利益者,會作大串聯,貪欲永不厭多,胃口越來越大,再加上外界誘惑,你想吞我的餌,我想吃你的肉,於是形成共犯結構。呼風喚雨,為所欲為,民脂民膏,任憑巧取豪奪。人民吃足了苦頭,望治心切,寄盼新政。
無可諱言,今生的榮華富貴者,都是前世所修,但福報會享盡,陽壽也有大限,何去何從,宜早開悟。
(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