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平衡力

文/比爾‧布萊森  |2023.07.04
1211觀看次
字級
《身體:給擁有者的說明書》,啟明文庫授權使用

文/比爾‧布萊森 

表面積法則(Surface Law)從來都不是大多數人有必要去思考的定律,不過,它卻能夠解釋許多相關的道理。該法則簡要地指出,當物體的體積變大時,它的相對表面積會隨之縮小。以一顆氣球為例來說明,當氣球並未充氣時,它主要就是一團橡膠,裡頭含有微量的空氣。但是當我們吹起氣球,讓它膨脹,它就會變成以空氣為主體,而相對上少量的橡膠則環繞在外部。當你愈往氣球吹氣,它的內部就愈成為氣球整體的首要部分。

體表愈大 散熱愈慢



體熱會在體表散失,所以,相對於體積來說,如果你擁有愈多的表面積,你就必須更加努力去維持身體的熱度。這意謂著,小型動物不得不比大型動物更快速產熱。因此,小型動物會有著全然相異的生活型態。大象的心跳每分鐘只有36下,人類有60下,牛則介於50與80下之間,但是老鼠的心跳是每分鐘600下,意味心臟一秒就要跳10下。老鼠每天只是為了存活下來,便必須攝食相當於體重一半左右重量的食物。

相較而言,人類只需要進食大約體重的2%的食物,就可以提供我們所需的能量。而動物之間,存在著一個古怪得近乎離奇的一致性傾向,是跟牠們一生的心跳數有關。儘管在心律上差異甚大,但在假定都擁有平均壽命的條件下,幾乎所有哺乳類動物的一生心跳數皆有8億次左右。不過,人類除外。我們在25歲後,心跳數便超過了8億次,而且會繼續活上大約另外的50年與搏動16億次的心跳數。我們也許忍不住想要將如此不同凡響的活力表現,歸因於人類某些固有的優勢使然,然而,事實上,我們只在最近10代或12代由於預期壽命的增加,才偏離了那個屬於哺乳類動物的典型模式。在人類漫長歷史的大部分時期之中,一生心跳8億次大抵也是人類的平均數。

能量消耗 各有不同



假使我們選擇成為冷血動物,便能大幅降低能量需求。典型的哺乳類動物一天所消耗的能量,大約高達典型的爬蟲類動物的30倍,這意謂著,我們每天必須吃下一隻鱷魚一個月所需要的食物量。而我們從如此作法所獲得的能力是,早上醒來就可以跳下床,而不是蹲在某塊石頭上曬太陽,直到周身溫暖起來;而我們也能在夜間或冷天在外閒晃。也就是說,我們在一般上比起爬蟲類遠親更有精力、反應更敏捷。

內容節錄自《身體:給擁有者的說明書》,啟明文庫授權使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