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物價上漲使得實質薪資落入負成長。中央銀行特別出具報告探討此議題,拋出3大策略,建議政府持續調高基本工資,並降低工會籌組門檻、提升勞工議價能力。
從主計總處數據可以發現,台灣薪資結構存在兩特性,一是製造業薪資水準高於服務業,二是薪資成長長期低緩甚至停滯,也就是外界常提到「實質薪資倒退嚕」的情況。
主計總處官員分析,20、30年前製造業產業外移後,台灣就業人口往內需服務業移動,如今工業及服務業就業人數已經來到4比6,然而,吸納眾多就業人口的行業如零售業、住宿餐飲,又正好是薪資水準偏低、成長也有限的業別,才會出現上述兩大現象。
協助企業轉型 提振生產力
中央銀行報告指出,台灣服務業已經是創造就業主要來源,就勞動薪資而言,1998年以來,服務業平均薪資水準多高於製造業,但隨著製造業薪資漲幅較高,2021年、2022年製造業平均薪資已連2年超越服務業,不利於服務業吸納人才。
為了促進勞動報酬加速成長,中央銀行提出3大建議,首先,政府宜協助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服務業及傳產製造業,進行創新與科技轉型,提振勞動生產力,也可進一步帶動產品價格及附加價值成長;其次,政府宜持續合理提高基本工資。
第三,央行認為提高勞工的薪資議價能力有其必要,政府應協助及鼓勵中小企業勞工加入產業工會,或是適度降低工會籌組門檻,當勞工議價能力提升,也有助於提升薪資水準。
央行指出,根據主計總處調查,去年有替員工加薪的廠商中,近4成廠商將「基本工資調升」列為首要考慮因素,可見適度提高基本工資,能促進企業調薪。
此外,央行點出工會的重要性。央行分析,2021年台灣企業及產業工會組織率為7.8%,明顯低於南韓的12.5%及日本的16.9%;因此,政府宜協助並鼓勵中小企業勞工加入產業工會,或適度降低工會籌組門檻,以提高工會組織率,進而強化勞工對薪資的議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