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象】推廣人間佛教的北后寺 文/王岫 |2023.06.28 語音朗讀 757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供奉泥塑大佛的中央大殿。圖/王岫禪風庭園。圖/王岫北后寺入口雄偉塑像。圖/王岫洗心亭。圖/王岫庭院佛像與池心倒影。圖/王岫 文/王岫位於宜蘭員山鄉的「北后寺」,近年來以東方禪學建築風貌、泥塑大佛、禪房及周邊田野風光聞名,而有宜蘭版「慶修院」的美稱。一般遊客常誤以為前方的唐風佛殿就是北后寺,然而最早的北后寺是在後方的舊院區,原名「北后宮」、「紫竹居士林」。後來從礁溪鄉妙釋寺迎來泥塑大佛,增建「三寶聖境」,大約就是如今北后寺的新院區。新、兩舊兩院區,見證了礁溪鄉和員山鄉的一段宗教交流史,也讓原本的北后宮從道轉佛、漢藏融通,成為開放給一般民眾休憩、旅遊,同時推廣人間佛教的禪寺。現在北后寺新院區中央大殿上並沒有「北后寺」牌匾,而是斗大的「泥塑大佛」四個字。此泥塑大佛原在礁溪鄉、今長榮酒店後面的妙釋寺,民國四十八年,一位人稱「九指師父」的僧人,先與附近居民共同在寺前建一圓塔,再委請台北廬山軒佛店的陳祿官老師傅製作一尊泥塑大佛。陳祿官以礁溪當地的綠竹和泥土、麻布等材料打底塑型,再上漆彩繪、安金後,花了兩年時間才完成這座連台基高約五公尺、寬三‧三公尺、總重十一噸的大佛,安置於圓塔內供大眾禮佛、參拜。民國九十五年,礁溪鄉辦理都市計畫,該圓塔及泥塑大佛因位於重劃區域內,必須遷移或拆毀。信徒們原想遷往礁溪的圓山公園(今吳沙紀念園區),唯相關單位不同意在公園內設置神像。後來獲得當時員山鄉北后寺住持覺嚴法師同意,將大佛遷移置至北后寺供奉。北后寺創建於民國七十四年,原名北后宮,主祀媽祖,為一道教寺廟;也曾改名「紫竹居士林」,供奉觀世音;之後因轉為佛教性質,改名「北后寺」。開山住持為釋覺嚴,其弟林枝旺在民國九十五年完成泥塑大佛搬遷後,正式剃度出家,法號「演一法師」,任北后寺住持;釋覺嚴則改當行腳僧,發誓走完全台三一九鄉鎮,弘法推廣佛教。泥塑大佛遷至北后寺時,只能安奉在特別搭建的鋼構小屋內,但因冷熱溫差過大,大佛開始出現裂痕。於是兵分三路:一方面向縣府申請大佛為歷史文化古物;一方面請來陳祿官第三代弟子,也是國內仍在進行泥塑工藝的國寶級師傅鄭瀛洲,對泥塑大佛展開修復工作;而最重要的是,就是募款為大佛蓋一個合適的安置大殿。就這樣,自民國九十九年起,寺方與信徒們組成委員會,籌建「三寶聖境」,包括一個中央大殿供奉泥塑大佛,左後方為二層樓之寮房兼禪室,右方另有一棟建築做為藝文中心兼餐飲區。北后寺新院區典雅端莊,兼顧宗教、文化、教育功能,亦有禪式庭園,於民國一○二年對外開放,修復之大佛,亦在千人恭迎中安奉於新大殿。至於原北后寺舊院區,仍保留「觀音殿」、「施食台」、「三一九轉經輪祈福園區」等設施,著重內觀靜修。園區內處處可見觀音、羅漢雕像,顯示出包容眾相的精神。北后寺新舊兩院區,不僅出塵脫俗,亦向普羅大眾開放,辦理各項藝文活動。一如佛光山致力推廣人間佛教,讓佛法透過建築之美與各種深入民間的活動,走向社會大眾。 前一篇文章 【文史雜談】智果的遠見 下一篇文章 【護生畫集】熊有先見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翰墨天地】 煩惱皆因強出頭【走讀城鄉】 富邦美術館: 信義鬧區的藝術中心【島嶼拼圖】千年古村落 ──金門陽翟老街【撫今追昔】千僧齋與千僧鍋【藏在剪紙中的故事】玉山積雪──向陳澄波大師致敬【書藝心語】荒漠甘泉 作者其他文章【海闊天空】春光燦爛 行春賞花兼賞景【印象旅人】 靜岡賞河津早櫻青楓報冬看見台灣油點草竹林深處有人家【台灣史話】從有水到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