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象】推廣人間佛教的北后寺

文/王岫 |2023.06.28
3118觀看次
字級
供奉泥塑大佛的中央大殿。圖/王岫
禪風庭園。圖/王岫
北后寺入口雄偉塑像。圖/王岫
洗心亭。圖/王岫
庭院佛像與池心倒影。圖/王岫

文/王岫

位於宜蘭員山鄉的「北后寺」,近年來以東方禪學建築風貌、泥塑大佛、禪房及周邊田野風光聞名,而有宜蘭版「慶修院」的美稱。

一般遊客常誤以為前方的唐風佛殿就是北后寺,然而最早的北后寺是在後方的舊院區,原名「北后宮」、「紫竹居士林」。後來從礁溪鄉妙釋寺迎來泥塑大佛,增建「三寶聖境」,大約就是如今北后寺的新院區。新、兩舊兩院區,見證了礁溪鄉和員山鄉的一段宗教交流史,也讓原本的北后宮從道轉佛、漢藏融通,成為開放給一般民眾休憩、旅遊,同時推廣人間佛教的禪寺。

現在北后寺新院區中央大殿上並沒有「北后寺」牌匾,而是斗大的「泥塑大佛」四個字。此泥塑大佛原在礁溪鄉、今長榮酒店後面的妙釋寺,民國四十八年,一位人稱「九指師父」的僧人,先與附近居民共同在寺前建一圓塔,再委請台北廬山軒佛店的陳祿官老師傅製作一尊泥塑大佛。陳祿官以礁溪當地的綠竹和泥土、麻布等材料打底塑型,再上漆彩繪、安金後,花了兩年時間才完成這座連台基高約五公尺、寬三‧三公尺、總重十一噸的大佛,安置於圓塔內供大眾禮佛、參拜。

民國九十五年,礁溪鄉辦理都市計畫,該圓塔及泥塑大佛因位於重劃區域內,必須遷移或拆毀。信徒們原想遷往礁溪的圓山公園(今吳沙紀念園區),唯相關單位不同意在公園內設置神像。後來獲得當時員山鄉北后寺住持覺嚴法師同意,將大佛遷移置至北后寺供奉。

北后寺創建於民國七十四年,原名北后宮,主祀媽祖,為一道教寺廟;也曾改名「紫竹居士林」,供奉觀世音;之後因轉為佛教性質,改名「北后寺」。開山住持為釋覺嚴,其弟林枝旺在民國九十五年完成泥塑大佛搬遷後,正式剃度出家,法號「演一法師」,任北后寺住持;釋覺嚴則改當行腳僧,發誓走完全台三一九鄉鎮,弘法推廣佛教。

泥塑大佛遷至北后寺時,只能安奉在特別搭建的鋼構小屋內,但因冷熱溫差過大,大佛開始出現裂痕。於是兵分三路:一方面向縣府申請大佛為歷史文化古物;一方面請來陳祿官第三代弟子,也是國內仍在進行泥塑工藝的國寶級師傅鄭瀛洲,對泥塑大佛展開修復工作;而最重要的是,就是募款為大佛蓋一個合適的安置大殿。

就這樣,自民國九十九年起,寺方與信徒們組成委員會,籌建「三寶聖境」,包括一個中央大殿供奉泥塑大佛,左後方為二層樓之寮房兼禪室,右方另有一棟建築做為藝文中心兼餐飲區。

北后寺新院區典雅端莊,兼顧宗教、文化、教育功能,亦有禪式庭園,於民國一○二年對外開放,修復之大佛,亦在千人恭迎中安奉於新大殿。至於原北后寺舊院區,仍保留「觀音殿」、「施食台」、「三一九轉經輪祈福園區」等設施,著重內觀靜修。園區內處處可見觀音、羅漢雕像,顯示出包容眾相的精神。

北后寺新舊兩院區,不僅出塵脫俗,亦向普羅大眾開放,辦理各項藝文活動。一如佛光山致力推廣人間佛教,讓佛法透過建築之美與各種深入民間的活動,走向社會大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