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眾多的外食人口常使用免洗衛生筷,但衛生筷因材質取自易生蟲害及發霉的竹子,加上利潤微薄,業者在用硫磺或雙氧水殺菌後,省略清洗殘留毒物質的手續,造成消費者將硫磺或雙氧水吃下肚,日積月累恐會影響健康。
更有甚者,電視新聞曾報導大陸地區不肖業者,回收使用過的衛生筷,在簡陋且髒亂的場所,以硫磺薰蒸,再包裝出售,畫面令人為之作嘔。
據估計,國內免洗筷的使用量一天大約為三公噸,雖然在防止肝炎透過飲食傳染頗有成效,但帶來化學殘留物的問題。
其實,免洗筷和塑膠袋的問題十分類似,都是民眾已養成根深柢固的習慣,想要完全禁絕,或突然改成付費購買才能使用的政策,都會遭民眾的拒絕配合而失敗,可見改善問題的正本清源之道,還是在讓民眾培養正確的環保意識。
如果民眾願意犧牲自己一點點的不方便,出門購物能隨身攜帶購物袋,塑膠袋的需求自然降低;同理,如果民眾能習於外出用餐時,自備可重複使用的筷子與湯匙,免洗筷的使用量也會大幅減少,不但對健康有助益,也可以達到環保的效果。
目前學校的營養午餐,都要求學生自備餐具,效果十分良好,希望政府能以誘導和獎勵的方式,讓餐飲業協助宣導推動客人自備筷子的活動,相信假以時日,一定會看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