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春節期間頻傳佳音:名導演李安的「斷背山」在迭獲國際大獎後,於第七十八屆奧斯卡獎入圍名單中以八項提名領先群雄,並創造票房與評價雙贏佳績;「台灣長跑冒險王」林義傑在南極超級馬拉松獲第三名,並榮膺世界四大極地超級馬拉松賽總冠軍。
這些令國人引以為傲的喜訊,卻被陳水扁總統「考慮廢除國統會、國統綱領」,及「認真考慮以台灣為名申請加入聯合國」的政治語言破壞無遺。
陳總統拋出的風向球,讓企業界為之震撼,讓民眾為國家安全與人民福祉擔心,更引發美國對扁政府的批評與不信任感。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因以總統身分大放厥詞而招致國際指責,已不是第一次,身為國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元首被批評指責,但我們也應該檢討:孰令為之?
台灣退出聯合國已數十年,但曾因建設「科技島」、創造「台灣錢淹腳目」的經濟奇蹟而舉世聞名,更因有李安、林懷民、王建民、林義傑、陳詩欣、朱木炎等人的不凡成就,小西園、明華園、優劇團等藝術團體的耀眼表現,讓台灣在全世界光華四射,可見台灣要走出去、要躋身國際世界,憑藉的不是聯合國,而是堅實的經濟基礎、美好的文化表現、和諧安寧的社會等。無可否認的,恢復這些我們曾經擁有,現在卻漸漸消失的特質,是比加入聯合國更容易、也更重要的事。
面對新的一年,民眾期盼的是安定和諧、衣食無憂,因此政府不宜再「拚政治」、「拚選舉」、「拚進聯合國」,應全力拚經濟、拚治安、拚文化建設等,方能帶領台灣走向富裕安康的美麗境界,方能真正為國家爭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