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食物端上桌 健康餐盤愛地球 陳玲芳 |2023.06.27 語音朗讀 274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在飲食中實踐永續行動,就從「改變餐盤」做起,營養師建議每日餐盤有一半比例為蔬菜和水果,且蔬菜應多於水果。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因應全球植物性飲食的趨勢,全球消費品大廠聯合利華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營養專業中心主任Drewnowski博士合作,推動「Future 50 Foods未來食物」植物性飲食的概念。為了在台灣廣泛推動植物性飲食,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考量友善在地環境、食材可獲性、基因獨特性以及台灣民眾的飲食習慣等因素,從中嚴選出台灣30種未來食物清單,鼓勵民眾多以「未來食物」入菜,增加植物性食材的攝取。同時也希望,從消費端推動需求,鼓勵民眾多吃少見的食材品種,增加這類農作物種類成長,促進農業生物及飲食多樣性。圖/董氏基金會提供植物飲食6大好處董氏基金會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植物性食物為基礎的飲食方式,以雜糧、穀物、蔬果、種子為主,但不完全排除健康動物性食物,稱為「植物性飲食」,是一種「愛地球護健康」的新形態飲食觀念。其具備六大好處:1.零膽固醇、較好的脂肪、豐富膳食纖維、植化素,各種維生素、礦物質;2.有利於改善血脂和膽固醇;3.有益腸道健康;4.抗衰老;5. 減少碳排放,有利環境永續(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全球約有24%的溫室氣體來自農牧業的排放):6.多樣化種植,避免單一品種栽培。圖/人間福報編輯部許惠玉說,民眾普遍以為少吃飯(碳水化合物)及多吃肉(蛋白質)能夠保持體態與增進健康,這樣的飲食型態,近幾年蔚為風潮。殊不知多項大型研究發現,攝取過多或過少的碳水化合物,均對健康不利,唯有適量「未精製」碳水化合物,搭配植物性蛋白質,有助於健康長壽。碳水化合物不可少她也提醒,碳水化合物在身體「代謝」上有其必要性,大腦、神經系統和肌肉,皆需要碳水化合物作為「能量」來源。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來源除了乳品,幾乎來自植物性食物,包括蔬菜、穀物、水果,這種以植物性食物作為基礎的植物性飲食法,兼顧環境友善、營養健康與多樣化。許惠玉引述2018年期刊《刺胳針公共健康The Lancet Public Health》,追蹤超過1萬5千位成人飲食長達25年,估算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取與死亡率呈U型關係,即碳水化合物吃太多、吃太少,死亡率皆上升!死亡率最低的碳水化合物攝取比例,約為總熱量的一半(50~55%)。未來食物之一紫甘藍。圖/pexels許惠玉說,若想採取低碳飲食,應首重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因同篇內容指出若以動物性蛋白質及脂質(紅肉-豬牛羊)取代碳水化合物時,死亡率顯著增加18%,反之,若以植物性蛋白質及脂質(未精製全榖雜糧、大豆、堅果等)取代時,死亡率顯著降低18%。這是因為動物性蛋白質及脂質會增加飽和脂肪、血基質鐵、膽固醇等攝取,可能會誘發發炎反應、生物老化和氧化壓力。而植物性蛋白質及脂質可增加膳食纖維、植化素等攝取,可見不同食物來源,對健康的影響,也截然不同。用未來食物改變餐盤董氏基金會營養師莫雅淳建議,在飲食中實踐永續行動,就從「改變餐盤」做起,每日的餐盤有一半比例為蔬菜和水果(且蔬菜多於水果),另一半主要包含全穀雜糧、植物性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豐富之堅果種子及植物油、乳品,和酌量動物性食物。秋葵也是台灣嚴選30種未來食物之一。圖/pexels莫雅淳營鼓勵民眾,多元攝取各種植物性食材,因為飲食愈多樣化,愈能攝取到更多不同種類的微量營養素。民眾可以在煮湯或烹飪料理時,加入各種不同的未來食物,「一鍋」就能攝取到不同的營養及好處,方便又省心。 前一篇文章 猴痘新增17例本土 9旬嬤感染源仍不明 下一篇文章 北市聯醫與新光醫院 打通任督二脈 創病歷交換平台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印刷的奇蹟2025.07.1502大馬關丹站VEGRUN 跑出綠色行動力2025.07.1503中職明星賽 挑戰8萬觀眾紀錄2025.07.1804人間社新聞研習營 傳遞真善美2025.07.1605環保音樂劇在河邊 光明大學攜手社區演出2025.07.1606【人間行腳】馬蹄踏過2025.07.1607響應跨宗教慈善 多倫多佛光人高空跳傘2025.07.1708南非德本協會捐輪椅 點亮受贈者人生2025.07.1509【臆想截圖】夏天的氣味是白色的2025.07.1510萬年寺播撒善根 祝福佛光寶寶2025.07.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鏡像手機器人 中風患者復健幫手進食細嚼餐後不平躺 有效改善胃食道逆流嘉榮日光園地 陪伴精神病友防夏季冷氣病上身 喝溫開水清熱袪溼守護孕婦胎兒健康 推動共同照護防紫外線慎選太陽眼鏡 灰黑鏡片最佳別選藍色 作者其他文章左腦爸爸VS.右腦女兒 陳建仁與陳怡如的生命交響曲內湖健走教室 實踐預防醫學吃對碳水化合物飲食 全穀雜糧助健康長壽身障兒夏令營 學做自己的主人盡情享受爬山 告別惱人的足底筋膜炎伊甸「同一Team」 助多重障礙者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