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犀鳥 美麗卻致命的頭盔

文/木易  |2023.06.25
5074觀看次
字級
圖/維基百科

文/木易

盔犀鳥(helmeted hornbill)因過度獵捕及非法貿易,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將盔犀鳥的保育等級,提升為「嚴重瀕臨滅絕(CR)物種」。

體型巨大但習性神祕

盔犀鳥棲息於印尼婆羅洲、馬來半島、蘇門答臘,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天然熱帶雨林中。奇特的嘴喙,加上特長的中央尾羽,使盔犀鳥全部體長常超過1公尺,雙翼張開時將近2公尺,是相當大型的犀鳥。巨大的身形在天空飛翔時,格外引人注目。

盔犀鳥最引人注意的特徵,是在頭部突出於前額骨質化的「頭骨」,像是頭盔一樣連結在長長的嘴喙上,係由堅硬的角蛋白構成。

懷璧其罪頭骨引危機

與其他同科鳥類不同的是,盔犀鳥突出的頭骨是實心的,且質地相當堅硬,引起許多雕刻家及手工藝品愛好者的注意,稱之為「鶴頂紅」或「紅象牙」,也是熱門的手工藝收藏品。

盔犀鳥「頭盔」的重量大約占盔犀鳥體重的10%,此頭盔是用來敲擊樹榦、捕食小蟲的最佳工具,也是雄性盔犀鳥爭奪繁殖大權的決鬥武器。然而,這個特殊的「頭盔」,卻引來盔犀鳥的重重危機,使其淪為盜獵者的槍下亡魂。

盔犀鳥懷璧其罪,常因美麗頭盔被獵殺。圖/123RF

繁殖不易盜獵卻猖獗

在國際環境調查機構(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gency)的報告中,特別強調應重視盔犀鳥所面臨的威脅,「鶴頂紅」在中國黑市的價格,已超過象牙5倍。2013年,單只在婆羅洲加里曼丹省,就有約6000隻盔犀鳥遭到獵捕,平均每個月有500隻盔犀鳥,死於盜獵者的槍下。印尼當局在2012~2014年間,總共沒收1111件「鶴頂紅」輸往中國。

盔犀鳥喜於大型樹洞中築巢,每次僅產下1~2顆蛋,至少要經過154天(約5個月)的繁殖期,這段期間都由雌鳥負責孵蛋,雄鳥則外出覓食餵食雌鳥。盜獵者瞭解這樣的特性,只要掌握鳥巢的位置,便會抓住雄鳥外出覓食的機會,輕鬆獵捕到樹洞中孵蛋的雌鳥,甚至全家滅門。

榕種植物播種遭斷鍊

加上印尼各地的森林嚴重流失,轉變為栽植橡膠和油棕的農地,使盔犀鳥的棲地嚴重破碎化,不但盔犀鳥族群面臨生存危機,部分依賴盔犀鳥傳播的榕屬植物,也因盔犀鳥族群量下滑,榕屬植物也跟著減少。

盔犀鳥主要以昆蟲和植物果實為食物,因為飛行距離長,容易在不經意中,攜帶果樹種子到遠處散播,讓盔犀鳥贏得「雨林農夫」的稱號。

傷害忠誠聖靈鳥犯忌

婆羅洲加里曼丹省當地原住民,視盔犀鳥為「聖靈」,認為牠是負責帶領亡者,穿越冥界的引路人,以及上天宣達聖諭的信使,代表愛情的忠誠不渝,若刻意傷害盔犀鳥,會被視為是冒犯「禁忌中的禁忌」。

古代中國,來自南洋灰犀鳥的頭骨,因其色澤外紅內黃,質地柔軟光滑,又富含油脂,被稱為「鶴頂紅」,經過巧手雕刻後,價格飆升到每公斤4000英鎊(約合新台幣14萬元),變成公侯將相彰顯身分地位的飾品,或富貴人家傳家的珍稀物件,在在使盔犀鳥成為人類欲望下的犧牲品。

犀鳥 深情不獨活

犀鳥是一種奇特而珍貴的大型鳥類,為鳥綱、佛法僧目、犀鳥科、犀鳥屬的舊大陸熱帶鳥類,而頭頂上托著頭盔狀的「盔突」,則是犀鳥家族最為特殊的象徵。

犀鳥的一雙大眼睛上,通常長有粗長的眼睫毛,嘴喙部分的長度,就占掉身長的1/3到一半;而其寬扁的腳趾,非常適合在樹上攀爬、活動。

犀鳥是典型的熱帶森林鳥類,全世界共有45種,喜歡棲息在密林深處的參天大樹上,常以啄木鳥啄出來的空洞為巢,或是利用白蟻蛀蝕或樹木朽蝕後的大洞穴營巢。

犀鳥是忠誠深情的鍾情鳥。圖/維基百科

犀鳥主要啄食樹上的果實為生,有時也捕食昆蟲、爬蟲類、兩棲類等小型動物。犀鳥吃東西時,往往先用嘴喙將食物向上拋起,然後再張開嘴喙準確接住,才慢慢吞下食物。

犀鳥的大嘴和盔突,看起來顯得很笨重,事實上動作卻非常靈巧。不論是採食漿果、捕食老鼠昆蟲、修建巢穴等工作,大嘴喙都能靈巧地完成。科學家研究後發現,犀鳥的嘴喙和盔突裡面充滿空隙,並非實心,因而能減輕本身重量,雖輕巧卻非常堅固。

犀鳥的體長不一,小者如彎嘴犀鳥屬,長40公分;大者如雙角犀鳥(大犀鳥),長160公分。犀鳥一般頭大,頸細,翅寬,尾長。羽衣偏棕色或黑色,通常具鮮明的白色斑紋。

犀鳥非常注重感情,大多雌雄成對活動,每年冬季偶會成群活動覓食,春季以後,成對的犀鳥,便選擇在高大樹幹上的洞穴作巢。除地犀鳥屬的兩個品種外,所有種類犀鳥的雄鳥,都會將孵蛋的雌鳥用泥封於樹洞內,僅留一個小孔供餵食之用。

犀鳥是一種珍貴而漂亮的鳥類,一般壽命在30~40歲左右,最長壽的可達50歲。一對犀鳥夫妻中,如果有一隻死去,另一隻絕不會苟且偷生或另尋新歡,而是在憂傷中絕食而亡,因而被人們譽為「鍾情鳥」。

每一個「鶴頂紅」文玩,背後都是一個盔犀鳥家族滅門慘案。 圖/維基百科

雙角犀鳥 飛行姿態奇特

西雙版納是中國唯一的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棲息著4種犀鳥:白喉小盔犀鳥、雙角犀鳥、棕頸無盔犀鳥和冠斑犀鳥。其中,冠斑犀鳥最常見,雙角犀鳥最特別。

雙角犀鳥邊拍翅飛翔還邊厲聲嘶叫。圖/維基百科

雙角犀鳥身形龐大,居住在濃密的原始森林中,又叫黑板擦鳥、印度大犀鳥,因雄鳥長著30公分長的大嘴和特別寬大的盔突,且盔突上方略微凹陷,前緣形成兩個角狀突起,如同犀牛鼻子上的大角,又好像古代武士威武的頭盔,故得名「雙角犀鳥」。

雙角犀鳥外形威武如古代武士。圖/維基百科

雙角犀鳥的上嘴和盔突頂部,均為橙紅色,嘴側橙黃色,下嘴、頭頸及腹部、尾下覆羽為象牙白色。其他全身覆羽都是黑色,僅翅膀的翅尖為白色,還有明顯的白色翅斑,極為醒目。

果實成熟季節,犀鳥群大多固定在一個定點取食,直到食物吃盡後,才更換新的取食地點。牠們也常成群飛行,一個接一個前後魚貫前進。飛翔時速度不快,姿態也很奇特,頭、頸伸得很直,雙翅平展,作幾次上下振動後,便靠氣流滑翔前進,然後再鼓動幾下翅膀,如此反覆進行,如同船槳搖擼一般。

由於翼下的覆羽未能遮掩飛羽的基部,雙角犀鳥在空中飛行時,飛羽之間會擊拍發出很大的聲響。鳴叫時,會以頸部垂直向上,嘴喙指向天空姿態,發出粗厲、響亮的叫聲,且鳴叫聲連續不斷,能聲傳數里,如同駿馬嘶聲一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