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情深故鄉(17-1) 基隆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3.06.23
1340觀看次
字級
抽菸的礦工 1960年,基隆,一位礦工在坑外抽著菸。在礦坑內工作,可能因為空氣不流通一氧化碳中毒,也可能因為一絲火花產生塵爆、火災,無法安全從礦坑裡走出來。坑內工僅有在走出礦坑清洗身子或抽根菸時,才有出坑的安心感。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在礦坑口休息的工人 1960年,基隆,一名在坑口抽菸的礦工。礦區工作可分為坑內工及坑外工,坑內工必須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地下作業,地道悶熱、幽閉,頭頂上的岩壁僅僅用幾根坑木支撐,若坑木因為無法支撐岩石的重量崩塌,身處在地底的礦工幾無任何逃生的機會。 1984年,台灣接連發生海山災變(6月20日,死亡74人,受傷3人)、煤山災變(7月10日,死亡103人,受傷22人)、海山一坑災變(12月5日,死亡93人)三次礦災,促使政府制定相關法律要求礦區的安全,並在1985年頒訂〈輔導煤礦礦工轉業及補助礦工資遣實施要點〉,讓台灣煤礦業逐步退場。礦場停採後,為避免閒雜人士進入礦坑,便將坑口用磚頭封住,如今在礦區仍可見此景象。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礦坑外笑容燦爛的礦工 1960年代,基隆礦場,一名剛從礦坑出來沒多久的礦工,強壯的身體被煤礦染黑,卻仍然帶著燦爛的笑容。 採礦工作相當辛苦且危險,工人得深入地下數公里,在不見天日、悶熱且封閉的隧道中開採礦石,若不幸遇到礦災,極大概率無法活著出來。故不少礦工有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態。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礦坑口的兩名工人 1960年,兩名礦工坐在坑口休息。礦工在地底深處工作時,頭頂上的岩石是由坑木所支撐。坑木是否能夠承受岩石重量,關係到礦工的生命安全,因此會有專門的人員負責檢查,並替換老舊坑木。台灣礦坑一般使用相思木做為坑木,因相思木質地堅硬可耐重壓,且受到擠壓時會發出聲響,可警示在礦坑內工作的工人。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基隆礦工村的獨特聚落 1960年,基隆礦坑周邊的一處「礦村」。由於礦坑多在遠離鄉鎮聚落的山區,煤礦業主往往會在礦坑附近設立供礦工及其家屬使用的設施(如工寮、公共浴室等),形成獨特的聚落景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示範開鑿岩壁的礦場職員 1960年,基隆市,一名礦場職員示範開鑿岩壁的方式。礦區工人可分成坑內工及坑外工,在較危險的礦坑內工作,薪資相對較高(坑內工薪資最高的採礦工依數量計算工資,坑外工則以日薪計算)。平均來說,採礦工薪水約為坑外工的二、三倍。 坑內工大多為男性,原本亦有少數女性,但1964年後明令女性不得進入礦坑(蔣夫人宋美齡女士曾到訪礦區視察,擔心若發生礦災父母雙亡,則無人可以照顧小孩,故推動此禁令),使得女性的經濟能力降低不少。 雖然任何工作都有潛在風險,但礦工的工作風險極高。若發生礦災,身處地底深處難以及時逃脫,救助也十分困難,故礦工間有著「入了坑,命是土地公的;出了坑,命才是自己的」這種說法。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礦區職員視察礦坑 1960年,基隆煤礦,兩名礦區職員視察礦坑,確認工作狀態。礦工的工作環境相當危險,一些礦工家庭因為沒有田地、資產,更是父與子、子與孫一同在礦坑中工作。一些礦工雖然有過脫離礦區工作的念頭,然而因為沒有其他工作技能,僅能從事無技能要求、薪水較低的工作,因此部分礦工又會回到礦區。 礦工的潛在風險並不僅有礦災的高死亡率,其工作環境有大量粉塵,體力負擔又很重,往往在多年後因吸入過多粉塵導致矽肺病,或產生其他身體病痛。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情深故鄉:歲月台灣貳部曲》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800元

有興趣的朋友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