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佩君說,在端午節來臨前,職能治療師們透過設計過的「划龍舟」活動,提供了難得的機會,讓精神障礙長者,有機會一起參加端午節應景活動。圖/八里療養院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端午節是傳統的民俗節日,許多習俗也是多年來的經驗累積,包括屈原、汨羅江、包粽子、艾草、香包、白蛇、許仙、立蛋等,也添增了許多可以懷舊的題材。八里療養院附設精神護理之家,針對精神障礙的長者辦理相關活動,以增加對於節日認知的連結。
負責精神護理之家的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師謝佩君表示,有認知障礙的精神障礙長者的長照服務,非藥物的治療方式主要以「認知訓練」和「肢體運動」為主,透過不同活動安排,如懷舊治療團體等,經由一系列活動,提供認知刺激和肢體運動,讓長者應景又運動,同時提升認知功能與社會功能,堪稱「一舉多得」。
謝佩君說,在端午節來臨前,職能治療師們透過設計過的「划龍舟」活動,提供了難得的機會,讓精神障礙長者,有機會一起參加端午節應景活動。
透過看似平凡的節慶活動,讓個案感受端午節節慶的喜樂氣氛,同時透過自製的划槳、藍色長布條當河道、黃色小鴨當奪標錦旗等,團隊展現平日生活與復健訓練的成果,與社會活動參與,進而「奪標」後,更能增進他們建立自我能力的肯定與信心,同時達到肢體活動的運動效果。
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指出,懷舊和肢體活動,對於有認知障礙的精障長者,確實是很好的活動。他將「划龍舟」活動當作職能治療「多元復健」模式的一個部分,因為長者過去的生活故事及回憶,正好藉由他們體驗「懷舊環境」活動的過程中,重溫早期「看划龍舟競賽,度過端午歡樂時光」的記憶,同時增加大腦功能的運作。
張自強說,長者透過各式活動的參與,如端午節包粽子、划龍舟,接受到多樣化的文化與環境刺激,透過儘早的治療活動參與,不但能讓他們延緩認知功能和運動協調的退化,也可使長者們的日常功能,在經過訓練和重建後,重新活化起來,這對長者本身以及照顧者來說,都有莫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