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琮,在中國的玉器之中,其用途一直是妾身未明,名稱也莫終一是,在《周禮》中所記載的〈六器〉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說明了玉琮是用來祭拜土地神的。
但這很明顯的是戰國末期儒家思想的附會,並非考古的發掘真相,甚至連見多識廣的乾隆皇帝,還把它當作是「玉釭頭」(一種裝飾轎子的器物),直到清代吳大澂的《古玉圖考》,才還給他正名 酖酖琮。
這件良渚文化中期的玉琮,整體外方內圓,中孔為對鑽而成,孔中留有因對鑽錯位而留下的台痕。器表的紋飾可以分為上下兩個部份,上半部為簡化的巫師形象,下半部為一睜目怒視的野獸。
根據考古學的資料顯示,這件玉器想要表達的是「神人騎獸」,也就是巫師有無窮的法力,可以征服蠻荒時代,人類的天敵酖酖野獸。
而野獸的大眼睛,起源於紅山文化「玉豬龍」的大眼,在歷史的長河中,深深的影響到商代青銅器中「饕餮紋」的產生。
據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張明華先生告知,玉琮的起源為玉鐲,其歷史演變過程依序為:素面玉鐲絒獸面玉鐲絒方型獸面玉鐲(即單節的玉琮)絒雙節玉琮。
而在良渚晚期,玉琮上的神人獸面圖案已經簡化,並且演化成多節,有些甚至高達七十公分。早年由於戰亂與盜掘,故而國內外博物館多有蒐藏。有趣的是,玉琮的正確擺放型制是上大下小,然而大多數的博物館都錯置成上小下大,直到近三十年的考古研究,海內外的博物館才把它擺放成正確的位置。
展期:即日起至7月8日
地點:佛光緣美術館屏東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