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鼻科醫學會,今在記者會上,分享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治療新趨勢。自左至右為鼻科醫學會秘書長戴志展、理事長葉德輝、病友王教練及其舞伴。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30多歲教國標舞的王教練,5年前開始經常性鼻塞,原以為是感冒、身體太虛,直到鼻塞嚴重到只能像魚一般「張口呼吸」,且常有濃稠的黃鼻涕、嗅覺喪失,聞不到飯菜香、入睡困難,工作差點不保,更曾因嗅不到瓦斯漏氣而身陷危險;求助耳鼻喉科,才確認為嚴重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當時,王教練的鼻腔跟4對鼻竇,幾乎已被息肉、鼻涕塞滿。所幸,王教練後來接受手術,且在醫師評估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才有辦法恢復正常使用鼻子呼吸,並恢復良好嗅覺,減少反覆復發與手術之苦。
台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耳鼻喉部鼻科主任葉德輝表示,鼻竇炎是因為感染或體質等因素引起發炎反應,造成鼻腔及鼻竇黏膜發炎、鼻竇口阻塞。估計台灣約有15-20%、超過300萬人罹患慢性鼻竇炎,而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是鼻竇炎類型中的「困難治療類型」。
葉德輝說,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影響所及不只是黃綠色膿鼻涕、鼻涕倒流,還有鼻塞、嗅覺退化甚至完全喪失。文獻指出,病友因鼻塞引起的「睡眠障礙」風險高2倍以上,嗅覺完全喪失者有較高的憂鬱、焦慮以及恐慌症風險,連帶工作生產力也受影響。另外,部分病友可能併發眼眶蜂窩組織炎、腦膜炎、腦膿瘍等,少見卻嚴重的併發症。
台灣鼻科醫學會秘書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部鼻科主任戴志展表示,臨床治療慢性鼻竇炎以鼻竇內視鏡手術治療與類固醇藥物為主,其中手術的目的是移除阻塞鼻竇之異生組織或鼻息肉,擴大鼻竇開口,提供鼻腔及鼻竇足夠的通氣與引流。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病友王賢佑(左)經治療恢復穩定狀態,繼續熱愛的國標舞教學工作。圖/記者陳玲芳
國外研究顯示8成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病友屬於第二型發炎反應的體質,術後半年復發比率高達3成5。葉德輝分享國內追蹤長達10年報告,針對健保資料庫中逾6萬名接受內視鏡鼻竇炎手術患者進行分析,發現將近15%慢性鼻竇炎患者,在6年內二度接受手術。
兩位醫師提醒民眾,一般感冒大多會在2周內痊癒,但鼻竇炎的黃膿鼻涕常常是超過2周以上,若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則屬於「慢性鼻竇炎」,民眾如有這類情況,應盡快尋求耳鼻喉科醫師檢查,與對應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