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到台南200元 油錢都不夠 遑論保養維修 業者迫不得已 政府不能只查核 應制定方案把餅做大 為其開闢生路
國內油價調漲箭在弦上,國道客運票價反跌跌不休,消費者看似撿到便宜,但在「賠錢生意沒人做」鐵則下,乘客安全令人憂。
國道客運業者在自用汽車普及、大眾運輸工具「供過於求」,及高鐵通車等衝擊下,「削價競爭」成了維持營運的對策。
但很難想像,在國際原油每桶直逼一百三十美元的當頭,國道客運業者不僅沒有「反映成本」,還在「放血求生」,台北到台南票價只要兩百元,台中至台南更只要一百元,連買一份麥當勞套餐都不夠;業者坦承「削價競爭」至多撐半年,但之後呢?
而且在載客率直直落情況下,別說支付油料,遑論還有過路費、員工薪水、場站開銷,及更重要的車量保養維修等費用,及衍生的司機超時駕車等安全問題。
懲前毖後,筆者認為,業者除須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提高服務品質以區隔市場外,在資本市場經濟的價格機制調節下,更要有走上「分久必合」的心理準備,畢竟「供過於求」,價格勢必下跌,保養維修必然亮紅燈。
其次,「削價競爭求存活」是業者「沒有辦法下的辦法」,但政府不該只是消極地加強查核,而更應在「節能減碳」原則下,制定鼓勵民眾改搭大眾運輸工具的方案,儘可能把餅做大,為業者開闢生路。
若能如此,不但可使業者保有競爭力,還可保障乘客安全,成效雖非一蹴可幾,但至少能將國道客運業者的窘境降至最低。
鹿鳴(高雄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