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如斯
母親相當聰明能幹,在物資缺乏的年代,她總還能烹調出美食。相形之下,她常覺得我笨手笨腳,且當我年紀愈長,我們母女之間的這種「相愛相殺」的情結就愈發明顯。
但無論聰明能幹,終會因歲月無情的磨蝕而改變。母親七十九歲那年,輕微的失智症及老人憂鬱症悄悄登岸,她拒絕進食,整個人骨瘦如柴,我們不得不為她裝上鼻胃管。
某個深夜,我為她灌食時,沉默許久的她忽然開口講話,她說:「這些日子,辛苦妳了。」我當下震驚激動,她說些什麼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終於開口講話,而且語意表達完整,我看到久違的希望。我鼓勵她好好跟語言復健師配合,做吞嚥練習,待身體康復後,就可以拔掉鼻胃管正常飲食了。我問她,等鼻胃管拿掉後最想吃什麼?她回答──湯圓。
吃湯圓!多麼有滋味又充滿歡樂氣息的願望啊!在我們母女倆一起努力下,半年後母親終於順利拔除鼻胃管,實現吃湯圓的願望。
其實我根本不會做湯圓,望著買回來的糯米粉,我不知道要如何下手?母親看出我的疑難,她挽起了衣袖,以熱水澆在糯米粉上,用力搓揉,成為整塊的米糰。俐落的動作,讓我知道那個能幹的媽媽回來了。她得意地對我笑笑,然後我們一起搓湯圓,粒粒潔白的湯圓被整齊排列在盤中,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是以經歷人生的病苦方得換來。
在母親的「面授機宜」下,我把切好的配料放入鍋裡,愛、和解以及希望的味道隨著煮好的湯圓一起瀰漫在空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