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雜談】大者宜為下

文/郭振鶴 |2023.06.01
1787觀看次
字級

文/郭振鶴

老子《道德經》六十一章:「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講的是要以柔弱謙下的精神處理大國與小國的關係。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並立,兼併戰爭頻繁。老子希望以大國領導小國、小國侍奉大國的方式維持現狀,不要戰爭。這是他的反戰思想,也反映了廣大農民的願望。

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孔子、墨子、老子、孟子都反對戰爭,歷史的發展趨勢是建立一個統一、強大的中央政權,認為只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消滅兼併戰爭。老子站在小農立場上反對戰爭,願望是好的,但卻無法阻止君王對於權力與土地的控制欲,歷史並不會按照我們的願望來發展。

老子的主要論點是:大國對小國、小國對大國,都要採取謙卑的策略,如此就能實現和平的願景。老子所講的謙卑,含有不自高自大、不自驕自滿、不恃強爭霸、不侵略別國等意義。他認為,大國若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兼併小國;而小國若能做到這一點,就能獨立自衛,戰勝大國的侵略。

老子將謙卑的策略提高到絕對取勝的地步,未免過於片面,包含幻想的成分。但是他反對驕傲、反對霸權、反對侵略,則是正確的。

「道」為萬物之主,但卻不像君主王侯一樣高居萬民之上,反而以「虛」和「無」的形式隱於萬物之後。道的這一品德,老子概括為:「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玄德」是自然界最高的道德;而法無為,就是法玄德。

老子又說:「上善若水。」水滋養萬物,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水,所以水對於萬物的功勞是最大的。但是,水也沒有因為自己莫大的功勞而爭居萬物之上,反而總是流向最低處,處於萬物不願待的位置。所以,水於萬物也做到了「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與道的玄德最為接近。

同樣地,江海為什麼能成為百穀之王?因為它永遠都處於百穀之下。按照這個邏輯來推理,大國若想成為眾小國之王,也應當善居眾小國之下;大國如果能做到以謙下取小國,眾小國自然就能夠像百川歸海一樣歸附大國。

老子認為,大國欲取天下,應當效法道之玄德、水之高德;道與水都以下取勝,治理天下的道理也應當如此。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